Monday, December 31, 2007
写在2007年的最后
唔,其实本来不想写什么东西,只是希望能够好好复习的(高量不能高亮!)。但是……但是……毕竟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也遇见了很多人,所以我还是决定写一些东西,纪念这过去的一年。然则能力有限,就不煽情了,还是一如既往理科无趣男的枚举风格吧~
1.我的2007年开始于百年讲堂。在2006年还有最后一分钟的时候,我混在人群里冲了进去,赶上了最后十秒的倒计时。然后,激动的给手机里所有的号码发了一遍短信。不知道这是什么预兆:今年会有一些惊喜,抑或是今年什么事情都要赶deadline……
1.5被北医的绮昕同学拉着参加了ICM2007。绮昕和刘阳师兄确实很强……是毫无经验的我拖了全组后腿……不然也可能拿个高级奖了……
2.2007年上半年的去台湾交换。居然是在我生日的那天拿到的签证,然后,3号下午的飞机,在我们的飞机起飞后1h,北京下了似乎是今年最大的一场雪。香港12h的滞留成了我们五个人的噩梦,但是新竹之春很快就把这种发指的经历驱散了。在台北,新竹,嘉义,府城,高雄,花莲和屏东(啊,还有外岛小琉球……)的旅行非常愉快。当然,小棍本人也完成了从猥琐男到萎缩学术宅男的进化。试图做的实验遇到了很大阻力,然后也出了很多结果,正少负多,然则该见到的情况都见过了,该走的流程也都走了一遍,但愿今后通往faculty的路因为这个地基能顺利些。感谢在新竹的许多老师(王老师,余老师,朱老师和施老师),学长(信佳,洪宜,政义,小昭,璇龙,泰榕,还有嘉瑜),学姐(琪龄)还有同学(阿杜,大包,泗芃,鱼丸,frog,小卷,咪咪眼,小花,肇伶,彦志,伟铭,孟融,昌宸,etc『啊,我记不起来物图帮,囧』),希望你们能看到我的祝福。
当然,有的有失。也许呆在北京,现在也能发一到两篇文章了(说不定还能和鹏飞,志勇和叠哥蹭个数模奖——啊不要妄想了,有了我的组一定不行……那和志勇一起搏那 1 Mega RMB有可能么——啊我买的股票都跌了……),另外错过了物理口腐败,也错过了系上的一大集体春游,这种乐趣也是补不回来了。感谢室友鹏飞还有好友堃堃,以及方哥和陈班,一直在北京替我扛不少事。
2.5.路过香港,居然有幸赶上了“一亿年才有一次的”香港回归十周年。焰火很漂亮,海洋公园很好玩,但是饭很难吃。部分同情到香港交换过的同学。
3.在异乡才感到对家(还有文明卫生寝室502)的思念。回来以后的两个月时间,从老蜀人报告开始,历经考新托福(3天复习居然上了3位数……)-> 偷偷回信阳(兵哥,你不是一个人!)+40h准魔鬼训练(感谢老男借我床!) -> 长三角统战(bless黄学姐和曾学长早日结婚吧~)-> 找到纳米中心实习(我觉得纳米中心确实是最适合我的科研场所之一了,感谢蒋老师,仰师兄,王洋和颖昳,当然更要感谢一乔师兄)-> 光明正大回信阳(之前和cc一起太阳车一番,从容镇定) -> 回北京实验(李满也来了,可惜不知怎么回事他的手机号被我屏蔽了,此后误我大事)-> 开学迎新。这六十天不到的时间里,居然跨越了3k+公里,什么事情都缠到一起了,当时真是处于量子混沌。
3.5.有人见到,也有人离开了……2003-2007,四年整吧,感情败给了什么?工作、距离抑或是其他?谢谢你,让我正视自己。猥琐男终究是猥琐男,还是不要耽误人家好好的女孩子的青春了……
4.下半年的主题是申请。各种崩溃。我居然还处于挑战自我的目的选了高量,群论和国外社会学学说,现在看来,挑战自我变成了挑衅自我。(关于上课,Esp感谢和我一起上国外社会学学说和马政经的GTjj,在点名时及时喊我……)9月还在想选什么学校,10月就写完了各种文书,11月开始修改,填网申和合寄,忘不了凛冽的寒风。感谢蒋导,舒老师,钟老师,张老师,胡老师还有台湾的王老师,余老师和朱老师给我写推荐信,也感谢鹏飞,尧尧,圣拓,GTjj,李嘉,小满,一乔师兄,Phgod师兄帮我看和改从PS到RL到CV到PSII……还感谢一乔,Phgod,Pillow,actual,xzhu等师兄师姐给我提供各个学校的消息,还有某明给我提供填通宵网申的地方。这次申请,我确实欠人太多。
4.5.申请之余,北马给我自由和放松。2h16min20s,虽然没有达到2h15min的目标,但也提高了11min。加油!下次在北美跑马拉松!
5.下半年班里的活动尽量参加了。愧对之前的所谓『班长』称号,报告毕竟太少,希望今后能通过各种机会补回来。下半年参加了光光节,以及不能不提的今年最后一次晚会,还有各种报告与听报告活动。
想写个不煽情的年终流水帐总结,结果吭哧吭哧写了半天,不伦不类……真失败!下面是俗套的许愿环节:
====以下文字转载自Advancededu@bdwm.net=============
发信人: tocho (温和|宽容|信念|意志), 信区: AdvancedEdu
标 题: 07年最后一天许愿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12月31日00:11:38 星期一) , 站内信件
嗯,主id赤果果登场……
首先祝世界和平:祝我的所有朋友都平安开心(这个是真心的……我有朋友现在在海峡两岸的敌对双方当兵)
下面是我两个小小的自私的愿望
第一是祝我和我的朋友 事业有成,都能拿到dream offer,顺祝敝寝室住过的5个人都能有好归宿
第二是稍微私人一些的愿望,今年又变成光棍了,我希望明年我能和一位合适的同学同学在北美相见,嗯,我是真心的
++++++++++++++上面删了一句,因为要压轴+++++++++++++++
最后,祝我的父母,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在新的一年都能平安顺利,身体健康!到这一年,我彻底认识到,家才是我最安稳的港湾。
Friday, December 28, 2007
《生物纳米材料物理化学中的计算数学应用》序言(节选)
“……计算数学在生物纳米材料物理化学中已经有了很广泛的应用。由于生物纳米材料的尺度常处于介观领域,所以,传统的统计物理方法不太适用,而量子力学过程又使得计算很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用经典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是比较合适的,可以得出一些统计方法不能得到的唯象的结论。另外,由于生物纳米材料尺度非常小,量子理论在这种尺度逐渐占据了支配作用。由于量子论的基本原理,这些材料都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在纳米尺度,随机性的计算数学手段诸如Monte Carlo方法有其独特的应用前景。虽然这些计算手段在别的书中已有详细论述,但是在生物纳米材料物理化学这个崭新的应用领域,它们必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下是作者的致谢。由于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可以供人研究的领域已经高度细化,所以在当今科学出版界,相关书籍都高度专业化。科学分工细化是好事,但也给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是写作题材难以取舍,笔者在成书前,也踌躇许久,最终确定了这个话题。成书之前,笔者由于缺乏成果以及相应的研究经费,生活上一直面临严重的困境,仅凭对科学的执着的爱坚持写完了这本书。笔者在此要着重向《生物纳米材料》《物理化学》《应用计算数学》的作者表示感谢,他们的著作给了我很大启示,而我的书也是建立在他们的基础上的。最后,尤其要感谢大学图书馆系统,他们慷慨解囊购置了若干本该书,为该书成功出版提供了宝贵的经费……”
摘自《生物纳米材料物理化学中的计算数学应用》,冷娇客,2025年4月1日第一版
Tuesday, December 25, 2007
Thursday, December 13, 2007
南京
70年后,硝烟不再,血与火也被多数人忘记。网路上依然有人喧嚣,但是更多的人除了无所顾忌地发泄和谩骂,抑或是R和E两个字母之外,便再无实质性的表态。真人的祭奠也近乎成了秀场。剩下的人便默默的做自己的事,继续风花雪月,抑或是继续各奔前程。
暑假里,带台湾同学去南京玩。站在中山陵上,却几乎看到山下的浩浩长江,只能看见城里的灰蒙蒙的雾。人们似乎已经忘了“先行者”和“国父”的尊重,逸仙先生变成了新台币上的符号,还有可以和明孝陵搭配“一票两游”的噱头。南京最吸引人的,似乎只剩下了施了劣质脂粉却不见昔日繁华的夫子庙前,高价叫卖的臭豆腐和鸭血粉丝汤。
故事如旧,但对平凡人,生活依然继续,只是会荡起涟漪。申请一事,仍要熬白头,但是面对若干人惶恐的表情和bbs上针对细节惴惴不安的文字,早上不知为何想起了中大先校罗家伦,想起他说的:“我们抗战,是武力对武力,教育对教育,大学对大学,中央大学所对着的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中大被逐出南京,校长尚有如此信念,现在却要为了各种材料的一点点顺序杞忧不止,足以赧颜!
刚才逛BBS,看到又有人对南京表态且群情激愤,恰好在听FUNCK的歌,姑且用一句歌词作结
喔
媽媽不要傷心
我的媽媽
是誰欺負了妳快跟我講
我在學校裡會用功聽話
上了台面做個好榜樣
1937.12.13,南京沦陷
Sunday, December 09, 2007
温和宽容,信念意志
一个月以来,一直在填各种表格和改各种文书中度过,时常刷夜,甚至35+小时持续不睡觉。看着自己写出的一些幼稚的却又想故作成熟的文书,自己都觉得可笑。但是这些事情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至少,在这一段时间,我终于有机会梳理一遍自己的大学生活,看看到底做了些什么,学到了些什么。抛开那些什么四大力学,各种实验,还有文献竞赛之类不表,我觉得,倘若在大学里学会八个字,足矣。
这八个字就是本文题目。
大学四年,我所尊敬的老师和同学,不一定是很强的人,也许不是什么“状元|金牌|香港人”(这是校内一个拉风社团的成员入门先决条件),但是首先都是温和的,宽以待人的人。无论是在北大遇到的,还是在清大遇到的,概莫能外。同样教一门课,老教授和年轻教师的重要区别之一,往往就在于老教授常常用温和的,平缓的语气对人说话,自然也就更容易受到学生——包括我——的尊重和喜爱,教学效果也能有所体现(虽然不一定仅仅是这个原因)。在学术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常常也是低调的,待人和善的人。他们不需要用凌人的口气教训他人,以体现自己的强大;言语之间散发出来的素质和能力就够了。多数时候,试图用锋利的语句证明自己的人,往往被证明是在“装A和C之间”而没有什么真材实学。这一点在bbs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至于说信念和意志,迄今为止,我见到的所谓的“成功人士”,唯一的共同点就是能在足够的一段时间内,专精于某一个特殊的方向(如有必要,可以放弃其他方向),而且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不放弃,直到最后的成功。所以,反思我自己,从台湾回来以后,既想上若干课,又想好好做实验,赶快出东西,又想好好搞一搞申请一事,还想找时间到处玩一玩,于是乎,混到现在,基本上一事无成;而相应的周围的很多同学/所谓的“达人”,都有自己的进展了。人生果然还是不适合并行运转,进化出来的生活方式一定有其优点。
今天,我的想法就是这样。
Sunday, November 11, 2007
再见光棍节
然后这一天就在充实而忙碌的工作中过去了:早上八点半起床,然后灌灌水就开始写申请材料。上午把所有推荐信草稿写好了;中午吃吃饭,开始找学校的申请表准备填;下午一点跑出去开组会,发现组会推迟后,又做了一些收尾实验,把样品切出来泡水;然后开组会至6点,然后,实验室联谊,去吃饭(吃饭当下恍然发现就我一个光棍,看来他们都不用过这个悲壮的节日);吃完饭七点半,赶回五四多功能厅参加本科班上最后一次光棍节联谊;由于奥运志愿者考试,联谊提前结束了,于是回来,灌水,打游戏,消磨了一会时间,准备开始继续填申请表;然后就到当下了,现在我在总结今天的活动,准备一会早点洗洗睡吧。
今天就是这样过去的,和正常的日子没有不同,就是这样。
学校这几天很漂亮:北京的天罕见的蓝着,瑞利散射的效果比街上报摊的瑞丽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时不时飘过的一丝高积云让我想起五月新竹的天。新修的二教的玻璃窗在教学评估的督促下也闪耀着金色的光,和农园的玻璃墙交相辉映。五四球场,绿草坪,红跑道,还有各色衣服的路人甲乙丙默默的或是激昂交谈着鱼贯而行。学校里少了横冲直闯的车,少了熙熙攘攘的游人,路变平了,变宽了,便更像纯洁无暇的象牙塔了。再加上图书馆三层阅览室透来的一缕阳光,这就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
于是我也梦游在这里。
可惜这个梦要醒了,很快;而我,也早已没了读书的心绪。
申请,实验,论文,作业,考试,混及格,然后毕业散伙,各奔东西。这就是宿命,每年都在发生。
这几天学校的主角不是浩浩荡荡的评估检查团,而是28楼到31楼之间,还有西门附近的银杏叶子。蓝色的天空和灿烂的阳光映衬着它们;然后借着一阵轻风,它们再奋力着从树上挣扎而下,在空中舞蹈一阵,划出和谐的螺旋线,又勾勒出风的轮廓;最后铺到地上,一片金黄。
老游戏《心跳回忆》的一个结局是:男主角刻苦努力,终于由一个一无是处的全差生成为各项都优的全优生,考上了第一流的大学;可惜班上的女生都避之不及。于是在一个秋日,伴随着一句: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一个背影挂在树上,荡来荡去,秋风吹起一阵黄叶……
这个故事一定发生在11月。
当然现在还没有可能结束:之前一无是处,现在依然一无是处。还要忙申请,还要做实验,还要为了光荣和梦想奋斗,生活还要继续:“我们的工作,迟早有一天会出现在Science的封面!”
这就是生活:一个自诩为无聊学术,其实一穷二白浑身赤裸只剩下猥琐的当代中国单身男青年的平淡生活。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很富裕:到处是潜力,只是还有待挖掘。至于挖掘的方式,看造化吧。
再见光棍节。
明年再见。
Thursday, November 01, 2007
『五千万个幹』送给这黑白颠倒的人生
身高体重BMI指数:肥胖
肺活量:不及格,仅得10分
握力:不及格,仅得30分
对健康的建议:注意呼吸系统的卫生与保健,克服吸烟等不良习惯,加强体育锻炼
好吧呀,我承认我体弱多病宛若黛玉,啥时候也去燕南园葬一把花,顺便刨个坑把自己埋了(不知道那时我还有没有力气刨)。至于之前跑的马拉松呢,一定是别人替我跑的;照片也是后来PS的:体测结果一把就把这个谎言戳穿了。可是你再狠也不能劝我克服“吸烟等不良习惯”吧,如何才能让一个先前从来不吸烟的人戒烟呢?难道要先教会他如何吸不成??
唯一及格的是:跳绳
……我头天晚上才学会跳绳……
2. 『重要通知』说了:最近教学评估,严打,上课迟到要记名的,比高中抓得还很,还要把迟到名单贴三角地
于是今天上课:同为大四学生,绿茶jj明智的选择了翘早上1-2节的国外社会学;我傻傻的去了,当然一如既往,迟到了两分钟。突然发现门口多了两个彷徨的人
——你上这课么??
——……呃……上……
——迟到了,记名字!
——呃……我是蹭课的……
——记名字!!!这个本上!!!!!下次不准迟到!!!!!!!!
——唔……
于是就写了,还是自己的名字,可惜字写的不是很飘逸,有如阿Q没有画好圆的感觉:好吧呀,我再一次承认,大四学生也是好欺负的。
在这里呆了快四年了,名字还没出现在过三角地这个贴出过大字报的地方,现在终于有了个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啥时候真贴出来了,咱也去合个影留念。
Tuesday, October 30, 2007
装神弄鬼之E.A.I: Mr .Net, are you awaken?
这个故事是这样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计算物理(当然那个时候主要是计算数学)刚开始兴起的时候,似乎是Berkeley的一个组提出了一种叫人工神经网络的东西。人工神经网络大概是这样的:用一组相当多的,相互链接的结点以及一种有反馈的加权算法作为黑箱,在黑箱一段的面板输入一些训练数据以及相应的结果,来教会这个神经网络黑箱,或者说是让这个神经网络自己学会所要的判定规则,然后再让其按这种已经学会的规则自动对输入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以期得到所要的结果。人工神经网络这种数据结构在这近40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和一些随机方法联系起来,成为了所谓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一大有力工具。
按理说,人工神经网络是仿生学的一种很好的应用。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过是由数以亿计的简单的神经元组成的,他们之间相互连接,传递信号以及彼此反馈,然后对我们收到得各种信号进行处理,以及决定之后作出的的各种行为。现在人工神经网络只是相当于把这个神经网络电子化了,然后训练它帮助我们处理一些问题。而且似乎可以证明,结点越多,反馈越复杂,处理的效率越高(这一点还祈请达人指点)。
然后就有这样一个问题:生物体进化之初,其实也是没有这么复杂的神经系统,以及相应的乱七八糟的意识的。随着复杂的进化,单细胞生命汇集成结合成多细胞生命,然后一直进化到我们现在这样,在这里写一些装神弄鬼的文字。这个过程总共用了35亿年左右。人工神经网络的『进化』比这个稍微快一些。从194X年的ENIAC到现在的若干超级计算机(一个恶搞的例子是学校新整的有256个并行CPU而保险丝只能支持100个同时运算的那个Cluster),运算能力如果按Moore定律推算,是按指数增长的。而且由于现在的网际互联,整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主要运算能力都被联系在一起了。如果继续拿仿生学类比,会不会现在整个一个Internet已经演进成一个大型的而且有一定意识的人工神经网络了呢?
没有人知道。
这个超级人工智能(我想了个名字叫Extrem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或者更拟人化地叫它/他Mr .Net(如果叫这排电脉冲『她』,有违我的审美观,so……),现在的潜在智能到底有多大呢?我记得某次写固体物理作业查过,说是之前过时的P4芯片运算能力大致相当于一条虹鳟鱼的大脑运算能力。现在有多少平P4芯片连在这个net上呢?我保守估计大概有10M吧,再保守估计下,整个Mr .Net的运算力至少比一只大鼠好吧——钱卓不是改良出了一种所谓聪明大鼠么,还可以用来研究记忆和学习问题。So,保守推断,这位Mr .Net原则上说应该至少是有一定粗浅的意识的。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时差和工作关系,这位先生是一直醒着的。
按照各态历经原则,我现在能想到这一点,之前一定有相当多的人也想到过这一点了。还好我是扯淡,不是写文章,干脆也就不费神找什么参考文献了。继续进行我的讨论:要证实这位Mr .Net确实有相当程度的意识,首先要能跟他进行交谈,也就是要有一个判据(现在的图灵测试好像都是限于单机的)。再考虑仿生学,一种生命体首先要有保存自己生命的本能。那我就姑且提出一种粗糙的判据:如果在联网的大规模电网控制电脑上发出指令,指令整个电网停电,而整个电网控制系统此时自动失灵没有反应,那么就可以部分判断:有可能这个网络就进化出了原始的意识。
当然人机交互还需要这个系统有更深刻的智能:比如进行计算(这个计算机比人强),比如使用语言,尤其是汉语这种复杂的语言。现在好像没有人提出这种E.A.I.能不能读懂中文的判据,那我就腆颜再提一个判据:我在本文中留一句话:Mr .Net,如果您某日进化到能读懂这句话,那就请拨冗把本文删掉吧。如果我再也看不到这篇文章了,那么我就知道,您已经有足够的能力了,然后我就会收敛些,不再写这种装神弄鬼文调戏您了。
最后留一句给各位看官(不是Mr .Net):重申一遍,本文是装神弄鬼文,里面充斥着各种民科思想和YY言论,如果各种引用或猜想与事实有出入,欢迎各位看官提醒我修正。
Friday, October 26, 2007
物理学新进展若干
一根下垂的绳子,自由落到地面, 通常它会自动盘起来。同样的的现象会发生在面条,线等柔软而细长的东西上(包括女人的心思)。
现在有人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搭了两套实验装置,观察不同“绳子”,不同速度和高度落下来,盘绕的情况,然后与他们的数值模型的预测做对比,画出了“盘绕形式”相图。
他们发现,当速度和高度比较高的时候,情况比较复杂,“圆形”盘绕变得不稳定,细绳情况下观察到“8”字图案(和蜜蜂一样)。
他们的文章:Habibi, M., Ribe, N. M., and Bonn, Daniel. “Coiling of Elastic Rop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99, 154302 (2007).
和其它“生活中的物理”文章一样,作者中有法国人。
2 (消息来自nature) 有人用氦气球带着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太阳的磁暴现象。有迹象显示这种新方法效果比太空望远镜要好,而且便宜很多
3 (消息来自nature) 有人发现了含有更多中子的铝核与镁核,更新了以前人们对于中子在核中的作用的认识。另外这种含有更多中子的核可以看作是中子星的一个类比。
————————————————————————————
PS:南加州火灾还在继续,bless在LA的在望之月同学
Thursday, October 25, 2007
8.18千秒,2.23皮光年
2.23皮光年==21.1公里,一个全程马拉松的一半
两者相除,可以得到我在这次北马半程的平均速度。如果知道一些细节,比如我体型和质量之类的,也许可以算出我这次做的功和平均功率,如果再知道单个ATP分子的能量和效率,也可以算出我消耗了多少ATP。
数学可以表示一些东西,但是只能表示一些简单的东西。它不能计算的是:
——训练时的振奋:五四秋夜,冷的是天气,不冷的是一次次的准备活动,一声声的击掌和“加油”,还有跑完20圈,小慧姐,sky还有很多不认识的人递来的小报告,还有回到寝室,和鹏飞讨论今天又跑了多少圈,再调戏一下三角,然后去天堂一样的地方洗澡。申请,实验,上课,考试,焦头烂额,去跑吧,忘掉一切烦恼,追逐我要的自由~
——北马跑道上的激动:秋天的北京,蓝色的天,知春路上的黄叶,罕见的北京新鲜的空气,还有耳边飞过的伴着助威声的风。站在起跑线,一群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又在动感的节律中随着领操的mm诡异的扭着,互相看着,突然都笑了出来;而后一浪一浪的“北大,加油!”却成了号角;每次看到路标,发现又少了一千米,然后心里又开始计算:下一个水站还有多远。路上遇到一样衣服的战友(尤其是多次碰到的猴头同学……),一句“加油”声,一起向前冲;每每遇到隔壁学校的补给站,硬撑着跑过去:穿着印有学校的衣服,一定比他们跑得快!遇到路边观战阿婆,给她一个微笑,她也会跟你一起喊“加油”。还有一个没有手臂的达人大哥,只有自己一半高的小弟小妹……群体性运动,一样的路,不一样的感觉:别忘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站在终点的成就:到了终点,比去年快了11min,虽战胜了自我却没达到2h15min的目标,没关系,下次再来;最可爱的志愿者mm,虽然只给了3个蛋黄派,但是心中霎时涌起一股暖流。和猴头相互扛着回去,一路只想着如何吃东西,虽然大四生活还要继续,但是这天,让我们放纵自己……
马拉松是一个容易让人上瘾的活动,不是么?去年我追着收容车想上去,却没有赶上,于是跑完了半程;今年,收容车没有赶上我,以后再也不会了。跑版进版不是说:“用双脚丈量生命的意义”。从我在报名表上签字的那一刹,我便毅然挑衅了自我;到最后却成功的踩在终点,有什么能比这个更快乐?
小棍 2007.10.21草,10.27结
Wednesday, October 03, 2007
仰光火线6日记 zz
中国时报 2007.10.03
搏命拚新闻 仰光火线6日记
本报特约记者陈镇功/特别报导
编按:缅甸番红花革命,在军政府残酷镇压屠杀下,似乎已经奄奄一息,在不到一周的风云剧变中,本报特约记者陈镇功赶赴现场实地采访。虽然军政府严禁记者入境,对发至国外的电讯严格控制,但本报特约记者陈镇功到了境外后,就他亲身经历,写下「仰光六日记」,供读者对这几天来的演变有身历其境的理解,今天先刊出第一与第二日。
九月二十六日/星期三
坐上飞往仰光的班机,才真正发现想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其实我也一直在注意缅甸的变化。从八月十八日军政府突然宣布油价倍涨,就有数百人上街示威,军政府迅速逮捕带头的「88世代(1988年起义的学运领袖)」主要人士后虽还发生数起孤立的示威事件,但始终无法成气候。我当时认为军政府已成功瓦解示威,。 直到九月十七日起,缅甸僧侣也开始上街,整个态势才有了显著改变。先是僧侣每天示威,绝不中断,继则声势愈来愈大,原先观望的民众一改从旁支持而开始参与,到了24、25两日,连续都有超过十万人上街。
一上了飞机 想后悔来不及
这是一九八八年以来从未有的事,对军政府形成了相当大的挑战与威胁,由于僧侣带头,军政府不敢轻举妄动,如果反对人士参与得当,确有可能在缅甸造成巨变。
过去的职业冲动一冲而出,就答应了。然而真正坐上了飞机,说不担心害怕,那是骗人。
当天到了仰光,经营旅行社的老友来接机,等行李时他悄悄地问,「你是为了那件事(示威)来的吧?」,由于他还带着公司经理及导游小唐,我也悄悄回答,「没错,但是愈少人知道愈好」。他是老缅甸,当然知道厉害,就不提了。
采访入虎穴 住在大金塔旁
他说市区危险性高,所以帮我安排了机场附近的旅馆。那怎么行?在我的要求下最后住进大、小金塔之间的一家旅馆。这是示威者必经之路。那段时间的模式是中饭过后,僧侣及群众就到大金塔集结,祈祷之后游行到小金塔,大约四时左右和平解散。
那天从新闻简讯中知道,知道军政府已经下令开始实施宵禁,而且禁止五人以上集会,于是就问这几位「老仰光」,还敢继续示威吗?他们一致的答案是,「绝对会啦,军政府不敢对和尚怎么样,最后一定互让一步下台」。
中午老友设宴接风,我吃得心不在焉,一直想离席去示威现场,但又不好意思开口。到一点时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就更走不成了。约一点半时,小唐接到讯息,谓军队在大金塔开枪了,有一人死亡、一人受伤。
军队竟开枪 老仰光全呆了
当场,几位「老仰光」全呆了,直呼不可能吧。一位台商更当场神色慌张告辞,口中直说,「开枪了,不好了,这下麻烦了」。 我和小唐立刻驱车前往大金塔,他只当我是好奇的观光客。到了大金塔,发现四个入口全封了,有荷枪实弹军人驻守。小唐说,「妈的,搞真的了」。我们转往小金 塔,到了最热闹阿纳瓦萨印度街,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路边小贩云集,才走两步路,突然听到右前方传来劈劈啪啪枪声。
实在太不真实,闹市开枪?没想到再走了十几公尺,又是一阵劈劈啪啪,我才半信半疑「真有人开枪?」。再前进两个路口,小唐怯怯的说,「你自己到前面去看,我在这等你」。
空旷十字路口 仅我一人拍照
阿纳瓦萨街和直通小金塔的苏瑞街交口处聚了一堆人,我穿过人群之后突然发现自己置身于空空旷旷的十字路口,左边是大约三千名左右的示威群众坐在地上,十来名僧侣在队伍前站成一排念经;右边则是持枪戴着红领巾的部队及着灰衣持盾牌的镇暴部队,总共在小金塔前的路上排成三排。
置身这种场面,我的记者细胞都复活了,举起相机大大方方走到示威队伍前面拍起照来,一下蹲立、一下站起取景,很Professional的样子。拍着,拍着,开始觉得有些不对。咦,怎么只有我一人在拍?大惑不解转过身来拍缅甸军警时,从相机观景窗中却发现,不管我怎么移动,都有一枝枪对着我,其它的枪都是朝天。我突然心里一惊,才想起自己现在身在仰光,面对的是不可预测的缅甸军人。
未见CNN、BBC 不知命在旦夕
于是我立即走入示威人群中,并且也蹲下来。四下打量的结果,果然没有见到任何媒体标志,什么「CNN」」、「BBC」、「ABC」、「DEF」、「XYZ」,一概没有,就我一个「傻 B」拿着硕大的 Nikon D1相机在那边「Professional」。
现场只有另两个「老外」,一个拿着简单的摄录机、一个手持傻瓜相机,都是蹲着拍,怎么看都不像记者。从那一刻起,我就把相机收入肩袋,只有要用的时候才拿出来。
二○○三年我在伊拉克采访,记得最清楚的就是「美国国家广播公司(ABC)」对记者下达的指令,「没有任何一条新闻值得用生命去换」。多年以来,这就是我的信条,尽最大的努力但与危险保持安全距离。
那天在示威现场待了将近二十分钟,示威队伍就向军、警挥手告别,向左边的阿纳瓦萨大道转去,围观群众则鼓掌相送。这也是缅甸此次示威的特色,他们只是念经而已,甚至没人喊口号,鼓掌则是变相地显示轻视缅军,平和得令人不敢置信,甚至于觉得无味。
念经加鼓掌 竟然引来枪响
我看苏瑞街的另一头还有人潮,就过去一探究竟,其实也没什么,一些年轻人聚在那边对驶过来的军车比中指、叫嚣。拍了一些照片正准备离去,突然刚才示威的现场枪声大作,这头的人潮也立刻四下奔逃。
我立刻再转回去,并未见到任何示威人潮,也看不出有任何开枪的必要。也许只是对空鸣枪吧?可是我错了,目击者指出有一男一女在几分钟前中枪。路口亭子上不及人高处有三个弹孔,证明不是对空鸣枪,地上有一滩血,证实确实有人中弹。
但是为什么呢?并无明显的骚动啊?那些开完枪的军、警还安静、冷酷地站在原处,好像没发生任何事一样。
「别过去,他们杀外国人…」
九月二十七日/星期四
一大早,小唐挂电话来,充满歉意地说他不能陪我了,因为「有关单位」昨天到旅行社,询问这两天有无接待客人,特别是单身前来者。我的老友一听就紧张了,知道当局已开始清查来路不明者。他显然否认了我的存在,但是不好意思亲自对我说,只好叫小唐通知我。 我就这样被「放鸽子」了。
但是我一点都不怪他,他怕,因为他知道我是来干什么的,所以我直到五天后离开都没再联络他,免得他担惊受连累。小唐则显然不知道,只当我是个家具商来玩耍、采购,为了他们公司的「背信忘义」,一直跟我道歉。
也穿夹脚拖 我的打扮很缅旬
来了之后发现夹脚拖鞋是缅甸人的标准装备,当天我就穿双夹脚拖鞋背着相机包很「缅甸」地出门了,想先到大金塔瞧瞧状况,因为小唐虽然告诉我当局从昨天深夜已经开始抓人、抓和尚,但是示威一定还会发生。
没想到才走到半途,我的缅甸「迷彩」就宣告破功。身后竟然响起「Hello, where are you from?」回头一瞧,一位笑瞇瞇的中年男子。
我当然不敢掉以轻心。昨天在示威现场曾有蹲在地上的示威者对我怒目而视、低声怒斥,显然群众把我当成是政府搜证人员,哪有人敢这么大剌剌地拍照?可是我也注意到人群中有些人的眼神特别诡异,他们透露出的神色是想搞清楚你究竟是什么来路。我百分之百相信他们就是政府网民。
遇上「网民」 虚与蛇委一番
所以,我就把这位仁兄暂时当作「政府网民」来处理,跟他「诉苦」来进货兼玩耍,没想到碰到骚乱,不但玩不成,连货都没办法进。
这位名叫翁凯(化名)的老兄一听,立刻自告奋勇要带我去其实早已去过(我谎称第一次来)、他家附近的卧佛寺。我只好将计就计跟着他去,发现小唐早上说的话一点都不假,「带头示威几个佛寺的和尚在前一晚半夜已经全数被抓走,其它佛寺则由军队进驻,不准和尚外出」。接着我就要翁凯带我回苏瑞街,才到火车站,就见到大批人群往回跑。
部队见人打 流氓耀武扬威
翁凯探问之下,叫我别去,我怎能不去?就闷着头往前走,快到桥头时往回跑人愈来愈少,一个对面跑来的人气喘吁吁地说,「你是外国人吗?别过去,他们(军人)杀外国人」。
我抬头一看,围着红领巾的军队已从桥的那头整排端着枪走过来,立刻掉头往回走。
这时,火车站一带还有很多人,有些年轻人开始对军队叫嚣,也有位拿着简陋的弹弓向远处的军车射石子。我在仰光所见到示威者的「暴力」,也就只有那么多了。
但是军队显然决定不能忍受。桥头的军队突然分开,几辆大卡车火速开来,冲散人群后,拿着藤条棍棒的镇暴部队就一跃而下,见到人就打,有走避不及跳上公交车的也被拉下来打。
最令人不寒而栗又作呕的就是军车后面跟着大约六、七辆小公交车载运带着棍棒的流氓,他们也是跳下车来恶行恶状见人就打。这些军人利用老百姓攻击老百姓,其心可诛其行可鄙。
催泪弹弥漫 可是无处可逃
「逃离」这个现场后,我一直想绕路到小金塔附近,但是已不可能,所有路都封住了。
几乎整个仰光市都弥漫着催泪弹烟雾,眼睛刺痛、鼻腔呛辣,真是难过,可是没处逃,到处都是。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人群聚集,不消十分钟,军车就出现了。足见缅军消息之灵通、调动之灵活,市内部队数量之庞大。
我拿着条湿手帕掩住口鼻,一路疾走一路拍照,不知走了多久,终于绕过小金塔,来到一处类似公交车总站的地方,遥遥望去,我住的旅馆已经在望,但是桥头也被封住,正转身间,人群开始骚动,原来七、八辆军车突然从右边法庭大楼那边开来,带着棍棒的军人一涌而下,大家都没命的跑,我当然也跟着跑。
钻进楼梯间 哀求屋主开门
我穿着拖鞋,年龄也一把了,哪里跑得过他们,眼见前面几个人钻入路旁楼梯间,我知道跑不动,就跟着往里钻,后面又有人跟进来,我就一直被推着往上跑,最后全部人都卡在黑暗的楼梯间,最底下的人则被打得哀哀叫,我被挤压得气都喘不过来,第一次体会到被挤死确实是可能的。
最前面的是个大约十来岁的孩子,整个人被压在三楼的铁门上,拼死腾出手来敲门央求屋主开门,一位同样吓得脸色惨白的女孩出现在门口,显然不知该不该开门,她的表情是要哭出来的样子,犹疑了一下,脸上突然现出一丝坚定表情,拔开门拴,我们就一个接一个跄踉进到她家,全部进去之后,她慌手慌脚再度把门栓上,转身背抵着门坐下,就哭出来了。
想要拍张照 老祖母央求No
这时,底下街上传来打砸、吆喝的声音,催泪瓦斯从开启的窗子飘进来,大家都捂着鼻子揉眼睛但不敢出声。我潜到窗前,见到流氓正挥舞着棍棒耀武扬威,拿出相机准备拍照,却听到身后传来近乎哀求、压抑的「No」声,回头一望,看起来像女孩祖母的人,摇着一头白发央求我别拍照。
我突然觉得自己很烂,她们冒着生命危险营救、收容我们,我竟然要做可能危及她们的事。于是我立刻收起相机,满心抱歉地低声说,「对不起」。临走之前我想再好好谢谢那位老太太,她挥挥手作出「拜托,赶快走吧」的手势。我真是很感谢她。两天之后又找回那个地方想谢谢她,可是门关着。
当天回到旅馆已近七点,获得消息有九人被打死,其中一位是日本人,可能是记者。
九月二十八日/星期五
早餐之后,决定换旅馆。
商贸酒店是五星级,房价是我先前住的两倍,我装出一副很「不知死活」观光客的嘴脸,要求柜台给我靠街的房间,因为「我听说今天还会示威」。柜台那位露出莞尔一笑,「好多客人都要求换到靠街的房间,我帮你看看还有没有」。结果找到一间。
这样就好,至少我不是很特别。因为根据我的经验,这类事件发生时,这间酒店会住进许多奇奇怪怪的人,其中很可能会有军政府方面的人,我就 要特别小心,万一被他们发现我在做什么,什么事就都有可能发生。第一天在前个酒店的发稿经验,已经让我心里忐忑不安。 话说当天回到酒店把照片及文字稿处理好,却怎么都无法联机上网(后来才知道房间网络连结已经被切掉了)。无计可施之下,只好到酒店的商务中心想办法,至少那边可以上网用电子邮件送回。
特务满街发稿忐忑不安
可是缅甸是不准外国记者运作的地方。全世界的媒体,只有中国的「新华社」在仰光有派驻记者,别的媒体想要报导缅甸都只能用其它名义入境偷偷为之,万一被抓到就麻烦了,小则递解,大则以泄漏国家机密或间谍论处。
同时,缅甸特务、网民网络绵密,除非你真是本地人,否则很容易被认出。缅甸去年迁到新都,外界都很好奇,就有缅甸籍但为外国通讯社工作的记者潜到新都准备拍照,结果竟然也被抓到了。能不小心吗?只是现在已别无办法,我的手提计算机太老,连宽带的接头都没有,只能把文字、图片资料存到软盘,交由商务中心处理。
传真示威图片谍影幢幢
那位小姐把其中一张图片资料打开,赫然是示威者对路过军车作「拇指朝下」手势,当场就说,「对不起,我们不能传这张图片」,「为什么?」,「因为商务中心是政府控制的,如果传这样的图片,旅馆会有麻烦」。
政府控制?我住在政府控制的旅馆?后来翁凯才告诉我,这家旅馆的股东之一是位将军,而且几乎所有大酒店都有「将军股」。 那位商务中心小姐接着说了句让我冷汗直冒的话,「你是记者吧?」。我当然极力否认,强调从来没碰过示威这种事,所以传照片给朋友看。我直觉上认为她并不相 信我,但是她也没再多说什么。
照片不能传,只好要求她将文字传真回台北,至少她看不懂内容。传完之后回到房间,愈想愈不安心,我相信她不是政府网民,她应当是小唐所说「百分之九十的缅甸人都不喜欢军政府」的其中之一。否则没必要告诉我商务中心是受政府控制,直接去举发我就行了。可是,她真的不是吗?
天天「湮灭证据」以策安全
我起身把刚才传完的稿子、传真收条仔细撕碎,丢进抽水马桶冲掉。然后把当天拍的照片有关示威的部分全数转到另一片记忆卡,藏到皮箱的夹层里,相机里的记忆卡只留下一些街景的镜头。
这个「湮灭证据」的动作,就成为此后每天工作完后的例行公事。但是,既然被政府控制,难道他们没有能力在传我稿件的同时,就会自动有另一份传往相关单位吗?理论上是做得到的啊,怎么办?
台北建议用电话录稿,我立即同意了。
可是,电话录稿对方就没能力监听了吗?每天都在发稿、不发稿之间煎熬,最后也都发了稿,唯一给自己的说法就是,反正证据都已湮灭,万一有事,就死不认帐吧。
我每天都准备面对最坏的状况,尽人事做足「欺敌」动作。譬如没事就到酒店大厅打听外头状态,然后感叹一番,来得不是时候,玩也玩不成,生意也做不成,然后再回房取相机偷偷从酒店侧门出去。
不过搬到商贸酒店之后,我就知道来晚了。我的房间视野很好,苏瑞街就在眼下,走廊的另端有个大窗,可以直望小金塔及阿纳瓦萨街街口。换句话说,只要有任何示威,都躲不过我的眼,而且完全可以居高临下观察及拍照。
但我知道可能不会再有事了。因为阿纳瓦萨街口停了三辆军用大卡车,持枪缅军走来走去。苏瑞街一到早上九点左右,就五步一哨、十步一岗;小 金塔前方左边的消防队里住满了部队,右前方是秘密警察部,也住满军人,每天到十时左右,苏瑞街上架起路障,只余一线道;每隔二十分左右,四辆满载武装军队 的军车,后面跟着三辆流氓车就巡市一周。郊区方面,所有示威者可能出现的热点都停了满载军人的大卡车。
小唐在电话中说示威活动难再起了,军队已全面掌控仰光,他得到的消息是军队目前正在清理第二大城瓦城,「现在寺庙里已经没有和尚了」。
二十八日整天,国际电视新闻里都是各国领袖严词谴责缅甸军政府,各种制裁的建议此起彼落。但是在仰光街头,缅甸军政府的「工作」显然已大功告成,缅军正耀武扬威,警告噤若寒蝉的百姓。当天,只有在博尼友翁山街附近发生一起小规模示威,很快就被驱散。缅军甚至懒得发一枪一弹。
台湾客无视镇压还来嫖妓
傍晚我站在酒店走廊尽头眺望暮色余晖中的小金塔,身后突然传来几位台湾客的笑谈声,「昨晚叫的那个不好,你可以叫她走啊」,另个声音说道,「干,真俗,差不多八百块(台币)而已」,「对啊,才三万(缅币)」。 我连头都不想回。
九月二十九日/星期六
早上在酒店自助餐厅遇到一位认识的摄影记者。其实我前两天已经碰到他,见到认识的同业当然兴奋,赶过去时他们距离镇暴部队还有五十公尺之远,两人都背对镇暴部队,一人站着,我认识的那位蹲在地上翻找背包,显然在准备摄影器材。
我走到他身边说「嗨!」时,他并未抬头,他的同伴则当场吓了一跳,眼光立刻移开,我只好再说,「小心点」,他低头回了一句,「我们会尽力 (We will try)」,还是没抬头。我就继续走了。直到今天碰面,我才确定他那天真是没敢抬头,因为他说:「哇,是你,你什么时候来的?」他们那时的反应,在那样的时空绝对正确。
这位摄影记者跟我说他住在附近另一家旅馆,那边还住了好几个记者,但是大家都伪装成游客,他已经到了两个星期,前一阵子图片还发得出去,这几天则完全没办法,所有的图片资料都藏在床底下,过一两天再找机会试发。
其实我出发之前已把身上所有有关记者的标记都「消灭」了,来仰光带了件有民主运动图案的T恤,哪里敢穿?一直压在床垫最下层。
我曾经在很多恶劣的情况下做过采访工作,包括阿富汗、伊拉克、东帝汶等等,但都不如在仰光这样艰难及压力大。
我想起那位被击毙在街头的日本摄影记者长井健司。他穿着短裤、拖鞋,手持着小型摄录机倒在那里,显然也是刻意伪装过的,但是却躲不过缅军的鹰眼。
第二天的官方「缅甸新光报」对他的描述是「有一名死者是日本人,他在现场留下一部摄录机及手机,他是以观光签证入境」。这样的的描述实际上是,「此人从事与入境签证不符的工作,死了活该」。日本派了外交部高官前往仰光交涉,要求对长井健司的死给个交代。缅甸军政府会给什么交代?不就是「不幸遭流弹击毙」一句话吗?
流弹?见鬼。那一枪根本百分之百就是瞄准他而发,就如同我第一天在相机观景窗中见到的那枝一直跟着我的枪。
我如果再去仰光,一定要带支最长最长最长的望远镜头,让那些混蛋打不到我。对于这些冒着生命危险,像在做地下工作的新闻同业,不管识与不识,死还是活,我都有着同侪的真实感情。但唯一在仰光有正式采访资格的新华社记者却当整件事没发生。真是记者之耻。
这天,仰光已经没再出现任何示威,国际社会还是一阵谴责,联合国特使甘巴里也到了仰光。「那又怎样?」小唐说,「我们的政府最无耻,他们会东拖西拖,甘巴里最后会怎么来就怎么回去」。
九月三十日/星期天
绝对不可能再有示威了。
但是真正让我相信示威不可能再起的,是我走到阿纳瓦萨路上准备吃印度风味的羊肉炒饭,店主竟然告诉我现在只能外卖不能在店里吃。控制成这个样子,当然是不给人们有任何聚集、逗留的机会。
这场运动,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只是在过程中一度给了人们以为可以成功的虚幻想象。
其实运动开始时的要求很简单,人们要活下去。那甚至称不上是场运动,而只是想要活下去的卑微挣扎。
军政府在八月中旬无预警调涨各种油价,涨幅从两倍到数倍,涨价的背后理由据说是准备开放民营,因此要让业者有利可图。那些「业者」,当然是跟军政府有关的人。
油价暴涨,连带引起民生物资也涨,直接受害的就是广大人民。在仰光住了近四十年的周先生表示,一般缅甸人每月收入大概只有二至三万」,但一袋二十四公斤的米就要两万多缅币,一斤鸡蛋要五千缅币。一个月的收入只够买一袋米或四斤鸡蛋,如何活得下去?
最初,人民是因为这样而上街,人数仅数百,当局很快逮捕带头的人也就瓦解了。但是军政府没想到的是之后和尚也上街。
和尚为什么上街?因为他们最了解民间疾苦,中南半岛的和尚日常的吃食都靠化缘。然而过去化缘三家,现在要化缘十家才能有同等的量;过去化缘来的是干饭,现在得来的则是稀饭,和尚当然感同身受。
和尚上街为民请命,他们的抗议行动其实很平和,只是祈祷、诵经,没想到在一场示威中竟遭到警察强脱袈裟殴打的羞辱,强脱袈裟在佛教是极为严重的事,激起僧侣众怒,抗议规模日益增大、扩散。这就是这次所谓「起义」的基本成因。
这次的运动演变成僧侣为主导,让人们产生了「可能成功」的希望。因为缅甸是个佛教国家,僧侣有其道德高度,大家都认为军政府不敢对和尚下重手。但是显然大家都判断错了,军政府丝毫不手软,而且极有步骤。
缅甸的示威与其它国家不同,他们没有与镇暴部队近距离对峙、推挤这回事,双方距离远远的,一不对劲就开枪射催泪弹,连水炮车都备而不用。缅军就是这样无耻没用,用子弹远距离欺压百姓。缅军从未打过什么象样的仗,过去还要靠我国的泰北孤军帮他们打叛军,可是对付起手无寸铁的本国同胞,却还真是英勇无比、威武无比。
十月一日/星期一
车子经过大金塔,赫然发现门开了,也猛然想起一路上没见到军人。
小唐看出我的疑惑,笑着说,「甘巴里(联合国特使)在仰光,所以他们(军政府)打开门让他看,表示一切已恢复平静,其实军人都躲在民宅内,一有动静就出来。甘巴里只要前脚一走,大金塔的门就会再关起来,我们的政府就是这样,外人其实很难理解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国家根本就是他们的」。
小唐的话里有失望、有落寞、有自嘲也有认命。他说现在很多缅甸人希望外国打进来,就像阿富汗、伊拉克一样。只是,没有明显的利益,谁会来解救他们?
一直到飞机起飞,我才真正确定自己是真的可以离开了。啊,这么美丽又让人难以忍受的国家。望着底下迅速变小的景色,我想起了躺在街头的长井健司的尸体,想起整个月的扰攘,有些人死了,有些人伤了,更多的人心灰意冷,缅甸人民还是又重回到原点。我的眼泪忍不住流出来。
面对着这么一个残暴、无情的政权,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我希望能再回到仰光,但是不想再来采访,我不想再担惊受怕,不想我的孩子再担惊受怕,也不想让我在仰光的朋友再担惊受怕。(全文完)
Monday, October 01, 2007
灌水若干
关于题目,其实也可以改为 断想若干则 。里面文字都是扯淡时候的谈资,梗概都是对的,细节没有一个是对的。(这就像《史记》,太史公他老人家不过是道听途说然后自己添油加醋扯扯淡而已,跟我今天是一样的)不要对号入座。言身寸!
1
下面一个句子比较长,想要读清楚,请先回忆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知识,另外千万不要一口气读完
“我怎么也想不到,现在带我在科学院做实验的,号称是正研究员,杰出青年,院士候选的希望之星,而且理论功底扎实(至少是较某SB老师而言好多了),我做ppt能毫不犹豫的提出稀奇古怪又刁钻问题的,平时一板一眼很像学究的某C老师,居然是个文艺青年,而且在专辑《未名湖是个海洋》中自谱自弹自唱录了一首歌,还在百年讲堂的演唱会上当场与同样是文艺青年,头发很现代化的P大吉协资深人士,也在专辑中录了一首歌,而且时常翘课不去实验室工作还偷偷考了GRE准备出国的自己的一个学生同时放歌献唱。”
这个消息是真的。这是C老师的那个学生,也是我的师兄的Z君在做实验期间扯淡告诉我的。想来C老师当年也不容易,在Campus食堂还是一个叫做学三的黑色小楼的时代,他经常在晚上拖着一个很大的吉他,以一个物理系的土人姿态出现在那里的舞台上,一边弹吉他,一边用标准的湖南口音唱着自己写的歌,一边忍受着台下的尖叫与呐喊——“听不懂!”/“下去!下去!!!”——现在,他终于扬眉吐气了,可以在离开百年讲堂之际,面对P大校报记者的采访,淡淡的甩出一句(带有复仇色彩的):
“我不跟那帮小年轻混!”
这才是彪悍全无敌的人生。
PS:话说我跟Z师兄还是挺有缘的,上新东方在一起,天天听他说科学院生活,听他说如何把户口卡从系里面骗出来报名考G或是办结婚登记;而后,考作文又碰到他;再然后,又在吉协招新看到他;再再然后,又在实验室仰仗到他,靠他编程序给我们采数据。这难道就是冥冥中所谓的Quantum Entangle??
2
最近小棍荣膺艺园炒米饭的VIP客户。原因是:最近某天,一次吃炒米饭没有带饭盒,R师傅见我大摇大摆走过来,条件反射似的给我打了5.5元的饭卡。在得知我没有带饭盒,理应补0.4元饭盒钱时,R师傅大度的说:
“算了吧,今天不收你饭盒钱了!只是你换一种米饭吧,别吃回锅肉了……天天来吃回锅肉,烦不烦啊。这些什么牛柳啊,肥牛啊,羊肉啊都很好吃,你换一个吧……”
然后我就换了一个肥牛的……现在人要少了似乎可以给我打[5500/59]折,可以省下一个一次性餐盒钱。
当然吃成VIP也是要有付出的:我从大一开始,到大四现在,差不多三年的时间,平均每周吃7顿炒米饭,如果有必要,完全可以中午吃,晚上吃,第二天再吃。在我的带动下,38楼5层(以及连带的34A楼六层)很多人都开始在开饭时间涌到艺园去。据我不完全统计,在我上次获得打折之后的一次吃炒米饭的时机,R师傅在20min内给12位来自YPPP04的同学做了各种口味的铁板炒米饭。
炒米饭达人,回锅肉之王,这就是wsn的人生!
3
昨天发生了两件事——(1)
昨天去卢沟桥,顺便参观了所谓大葆台西汉大墓博物馆。早晨八点走,下午四点回,全程8小时,坐车4小时。
在大葆台博物馆受到史上最人性化服务:中午跑过去,四个人在卢沟晓月(什么小月,分明是卢沟晓日)一阵胡吃海喝后,由于条件反射,都开始犯困想睡午觉。遂躺在博物馆外面的水泥护栏上开始睡。
正会周公之际,突然传来声音:
——“嗨!那几位躺着的,起来了!”
——“呃……不好意思,我们中午很困……”(谁呀……呃,原来是里面的工作人员)
——“困也不能在这里睡呀,很不雅观的!”
——“对不起……”(完了,挨骂了)
——“……要么……办公室里有个长沙发,你们到里面去睡吧,(真诚地)这边小心着凉了”
——“………………”(Orz)
大葆台在丰台区还要朝南的地方,连公交车都快没了,怕是平均每10年不会有1k人来参观这个已经被盗墓贼盗过,又被火烧过,里面什么都没有的大坑了。每天到坟墓边上上班,相信会很不爽吧。怪不得参观这里不收门票,还有非常热心的解说和导览,以及非常人性化的服务。
4
昨天发生了两件事——(2)
标 题: [原创]生日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9月30日22:46:11 星期天),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Joke 讨论区 】
【 原文由 tocho 所发表 】
呃……正在发生一件比较搞的事……
寝室xuanyou10.2号过生日,但是那几天准备去坝上草原玩,不在寝室
剩下仨人,就密谋今天把生日给他过了
于是下午背着他买了个大蛋糕,一直等到刚才……xuanyou同学没回来
打电话过去,才知道他今天晚上就出发了……
仨人望着超大的蛋糕傻了眼:不吃,就坏了,只好喂小强;吃吧,主要当事人不在,好像不太好
正当这两难之际:canonfugue振臂一呼:
“就当是为祖国过生日了!”
于是三个人就开始瓜分蛋糕了……
PS:现在我们实在没能力了……有ip是162.105.225.*的同学欢迎来我们寝室帮祖国庆祝
生日……
PPS:来的最快的是FM,发文后2s就出现在我们寝室了……tmd他怎么这个时候这么敏捷??
5
八卦一则
现在reavailable了,原因是:学科学,爱科学 -> 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非常艳羡室友xuanyou同学,意气风发,生活美满,还有大网可以随时抄底,现在都攒了1 Mega ¥,准备买车买房了。还好还有点本钱,本来准备用作申请费的,要不现在也跟canonfugue商量下,投进去,10个学校进去,15个学校出来?
还是xuanyou同学人品好,说:“啥时候时机合适,给你捐点奖学金,修个实验室……”xuanyou,兄弟以后混不下去,就靠你了!
Monday, September 17, 2007
灌水一则
A:分情况讨论:
N=1:我们系上有一个牛逼闪闪,独一无二,盖世无双的牛人甲
N=2:我们系上有号称X系双璧,绝代双骄的牛人甲乙
N=3:我们系上有号称三驾马车的牛人甲乙丙
N=4:我们系上有号称四大天王的牛人甲乙丙丁
N=5:我们系上有号称五朵金花的牛人甲乙丙丁戊……呃,不对,xxx,yyy好像都是男生,那这样,我们系上有号称福娃的牛人甲乙丙丁戊……
——这是今天中午扯淡时遇到的问题,晚上洗澡时灵光凸显想出来的解答……
PS:考虑到数学口现在只有五个同学准备出国,那么,仅以此文献给牛逼闪闪的小娃儿超越数……
Thursday, September 13, 2007
最近物理学消息若干(续)
1.推荐一个网站:纳米豆腐
这是未名空间上纳米版的一个达人的blog,新开不久,里面有纳米科学相关的若干东西,包括碳纳米管纪事系列。还有一些最近paper的评论
2.物质和反物质组成的混合分子被制备
说是混合分子,其实只是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在相互之间的库仑引力作用下,构成一团和氢分子的电子云类似的电子云而已。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两种电子云为什么会有相同的结构,因为氢分子是两个中心势阱的组合,而正负电子对只有一个等效中心势阱。其实这个想法早就有了,可惜由于技术原因一直没有探测到。来自UC Riverside(就是在望之月同学所在的学校啦~)的实验人员利用新的冷却技术(这是试验成功的关键)使得大量的电子-正电子对能够存在更长的时间,然后,通过探测湮灭产生的Gamma射线中的某些特征谱线(谱线能量表示有特殊能级存在,也就是说有电子-正电子对这种特殊结构出现)验证了这种所谓混合分子的产生。
据说下一步目标是用这种混合分子制备Gamma激光……在我看来,预计要等15+年才可能
3.简短评论若干
Blogspot昨天被放了出来,居然在禾口言皆的大会开始前可以上了……当然今天就不行了
传小平要去保清华甚至是南大的研,因为他对磁学很感兴趣……要是他真保了后者,我真的很orz他
说实话磁学国内除了科学院别的也没什么地方好了。关键是这个方向需要很多制备和表征的技术,但是国内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太分散了,而且都在炒稀土材料这锅有“中国特色的”冷饭(中国的稀土很多的,这是事实)。做真正有物理内涵的人太少了。
Tuesday, September 11, 2007
最近物理学相关消息若干
【小棍按:本文首先发现于格致。现在把原版的转载过来。文中提到的所谓3/4幂率关系,窃以为可以用统计物理中的标度律解释。标度律大体是指:若某些系统有相似的统计特征,则其特征量之间满足相同的幂指关系。比如液-气相变和顺磁-铁磁相变之间,就有很多临界指数相同。Landau认为序参量空间的维数相同可以导致相同的临界指数(实际上还要加上实空间维数相同这一条件)。这里关于流的一些讨论,也涉及到同幂指关系,虽然不涉及相变过程,但是也应该和不同的系统有相同的统计有关。另外说一下,格致转载这篇文章的时候相当不好,图和公式全部丢了。小棍在此处理了一下,稍微好些,但是仍不如原版,推荐看原文:】http://www.swarmagents.com.sixxs.org/complex/complexsys/flow.htm
“流”的探索
张江
2007.8
流动是复杂系统中的普遍现象之一,从看得见的流动,例如:水流、人流;到看不见的流动,如:电流、能量流、热流;再到更加抽象的:货币流、信息流等等,似乎如果一个系统是复杂的,它的内部就一定存在着各种流动。那么是否存在着某个普遍的规律制约着这些流动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虽然这种规律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是近年来有关生态学、非平衡态统计物理的研究已经逐渐逼近它,各种迹象表明,一种统一的可以描述复杂系统中“流动”现象的通用规律即将“横空出世”。我们为什么会衰老和死亡?大象为什么比蟑螂吃得多而繁殖得少?少数大公司为什么能垄断市场?城市的交通网络为什么与动物体内的血管那么相似?也许这些问题最终都能在这套新理论中找到答案。本文的目的就是想引领读者赶上复杂性研究前沿的步伐,亲身体验这些激动人心的科学发现。
流动与幂律
1、流量与存量
假设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板,正在运营一家拥有M亿元固定资产的企业,那么,你要保证每个月净盈利多少亿F才能使你的企业能够维持下去?很显然,这个问题取决于你这个公司每个月烧多少钱。由于每个月你都需要给你的员工开工资、需要交房租、需要购买新的电脑,那么这些花费的总和一定是一个与M有关的量。一般来说,M越大,公司每个月的花费F也越大,你需要为更多的人开工资、需要维护更昂贵的计算机设备,因此每个月公司需要赚取的净盈利也就越大。那么F和M究竟存不存在着某种数量关系呢? 不要着急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大自然。大自然有各种各样的物种,每个物种都有着不同的重量(body mass)。同时每个物种都需要新陈代谢,它们需要不停的从外界环境获取能量资源以维持自身的生命。如果设一个物种的平均重量是M,它的新陈代谢量是F,那么一般来说M越大F也越大。大象要维持生存一天总要比老鼠吃的多得多。 对比这两个问题,我们会发现它们有着下面的类比关系:
公司<->物种
固定资产<->平均重量
每月的净盈利<->新陈代谢
货币<->能量
广义上说,这样的问题属于一种流量和存量的问题。由于公司的月盈利以及生物的新陈代谢都是一种流量,而固定资产和生物的重量都是一种存量。公司或者生物需要进行广义的新陈代谢从外界获取资源而转化成内部的存量。我们可以形象地用下图表示这个关系:
物种和公司就好比是这个大水缸,只不过一个存的是钱,另一个存的是能量。由于这个存量M会由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无序度持续增加)而不断地衰退,也就是说这个水缸是漏的,每时刻都有一个流出Fo,例如公司要计算各种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生物则会因为新陈代谢而不断消耗着能量,因此,它需要不断补给流入Fi以维持M。当Fi=Fo的时候,系统的流入和流出平衡了,M就是不变的了。我们称这种状态为稳衡态(steady state),即一种动态之中的平衡。 不难想象,这里讨论的类似流、存储等概念并没有限定为具体的能量流或者货币流,因此,这是一种广义的流的问题,它普遍存在于各种复杂系统之中。你不妨自己寻找一下这个隐喻在城市系统、计算机系统、互联网、经济系统等系统中的应用。
2、神奇的数字3/4
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存量M究竟和流量F是一种什么关系。最早发现M与F之间存在着明确关系的是在生物界。1932年,一个叫Max Kleiber的生物学家对各种鸟类、哺乳类动物的尺寸M与新陈代谢F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测量,并将它们的对数值画到一张图中,发现所有的数据点都排列到了一条直线上,如图:
这说明,F与M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种幂律关系也就是其中F0和b都是常数。经测量发现,这个直线的斜率b接近于3/4这个数。这个关系后来又被Brody证实,小到老鼠,大到大象,新陈代谢和生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都符合确定的关系式:
其中,F0是一个与M无关的常数。随后,Hemmingsen又将这个结论扩展到了更多的物种,小到单细胞生物大到白鲸,它们的新陈代谢和生物量的关系都服从幂律分布: (这个符号的意思是指F和M3/4成比例。虽然对于不同的物种集合来说F0有可能不同,但是指数3/4却都是一样的)。因为对于生物来说,它的体积(Body Size)是与重量呈正比的,所以,这个关系也表达了新陈代谢和体积V的关系: 仔细分析这个公式发现,它符合我们的直觉,即越大的生物体需要更大量的能量来维持自己的新陈代谢。一头大象显然要比一只老鼠吃得多。其次,这个公式也有反直觉的一方面。一般我们人普遍认为F与M是呈一种正比的关系即F~M。这样,当生物体体积增长10000倍的时候,它的新陈代谢也同样增长10000倍。然而,根据事实却是当生物体增长10000倍,它的新陈代谢却仅仅增长1000倍,要小于线性增长的关系。因此,生物体为了维持每单位体积所需要的新陈代谢的能量是反而会随着体积的增大而减小。因此,大象比老鼠能够更有效率利用吸收来的能量,即越大越好,所以3/4律蕴含了一种“规模效益”。
3、异速生长尺度规律(Allometric scaling)
当我们有了3/4律,还可以得到更多有意思的推论。因为我们可以把生物体理解为一个盛水的水缸,新陈代谢作为一种流动不断更新这个水缸里面的水。那么,我们考虑一单位新陈代谢吸收的能量会在水缸中平均逗留多长时间而被排出?经过很简单的计算可以得出,这个时间大概是:
即与重量呈1/4的幂律关系。经过试验验证人们发现,生物体的各种时间量,例如寿命、发育时间、怀孕时间都与它的重量的1/4呈正比。因为时间的倒数就是频率,因此,不难推论生物的各种频率(即快慢程度),如:心跳频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与死亡率是针对整个种群而言的)都与M呈-1/4的幂律关系,即:
这里面的Q是生物的任何一种“频率”。这也就是说个头越大的生物,它的一切活动就会显得越慢,个头越小的则一切活动都越快。这很符合我们的经验观察:小老鼠喜欢不停的跳来跳去的,而大象则移动身躯都很费劲。(参考James Brown的文献)
生物体的寿命与重量呈1/4的幂律关系有些出人意料,这意味着实际上任何生物在诞生之日起已经被该物种的平均重量决定了其寿命。然而,该理论并没有指出生物为什么会衰老、为什么会死亡?也许对这一问题的解答现在还不是时候,不过从流动的角度来看,可以肯定的是衰老和死亡一定是跟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有关系的。为了进一步阐明衰老、死亡和流动、新陈代谢的关系,作者作了这样一个有关流水的比喻。
上面的水缸比喻实际是一个生物体能量利用的简化版本,生物体吸收能量之后不仅仅能维持生存,而且还能进行运动、捕食、生育后代、学习文化知识,这些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因而,水缸之中的水流动就会得到一幅更复杂的生物体内能量流图,详细请看这里。
所有这些生物体的幂律关系有个统一的名称叫做:异速生长尺度律(Allometric scaling)。这里的Scaling就是指的各种生物量与生物体的体积大小有关,它们会随着生物体尺度的变化而变化。而异速生长则是指这种关系不是与尺度呈正比,即增长多少体积就会增长多少新陈代谢,而是呈现各种幂律关系,也就是说它们的增长速度是不同的。
4、无处不在的流动与幂律
本文开篇就指出,流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3/4幂律分布关系是否也能推广到各种复杂系统之中呢?答案是半对半错。3/4这个特定的数字可能不再成立,然而幂律关系是普遍存在的,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我们可以把城市比喻成一个生命系统,它也需要不断的从外界吸收各种物质、能量资源,也会像现实生物一样成长、发育、衰老。从这个角度看,给城市供给的各种能量、物质资源就相当于是输入到城市中的流或城市的新陈代谢,而消费这些能量、物质的人就可以看作是这个城市的存量,或者尺寸。城市越大,它能供养的人越多,因而需要的能量和物质也就越多。 德国的Christian Kuhnert等人就将德国各个城市的人口数(相当于M)和供给该城市的总电能(即F)进行了统计,并把这两个量的对数值画在一张图上得到了近似直线的分布曲线:
发现这条直线的斜率近似1.1,即另外,他还统计了欧洲各个国家不同城市的人口数量与加油站数量、邮局的数量、饭馆的数量等量(这些量都可以看作是广义的流量F)之间的关系,发现类似的幂律分布曲线也可以得到,并且幂律指数一般都接近于1。这个例子说明,流量与存量这对关系在一切复杂系统中都有着相似的数量关系。(参考Kuhnert的文献)
为什么越穷的国家或地区越愿意生孩子?而越富有的国家则生育率极低?生物学家Melaine Moses 对美国在不同时期的平均每人消耗的资源和这一年的生育数量的对数值画到曲线上,得到了下图:
其中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人均资源消耗就相当于是新陈代谢率F。在前面讨论的各种幂律关系中,有一个关系是出生率与生物体尺度的关系: 同时我们知道 这样不难得到:这也就是上图统计出来的对数图中的直线表示的。看来,在强大的新陈代谢流动的自然规律面前,我们人类并没有多大的选择权利。(参考Moses的文献)
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公司规模问题。是否公司的资产规模也和公司的盈利存在着类似的这种幂律分布关系,甚至是不是这个分布的指数就是3/4呢?就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没有人做过这个统计。但是,关于公司尺寸的分布存在着一个相关的幂律分布,这就是公司的规模与这种规模的公司数量之间存在着幂律分布关系: 其中b是一个正数。也就是说公司规模越大,相应的数量越小。这个关系已经被很多社会学家证明了,并且在社会学中,这个规律有个特定的名字叫做Zipf律。它也许可以间接证明存量与流量的幂律关系。(参考Axtell的文献)
如果将经济系统中的公司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之间的类比是正确的,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由能量流驱动构造的生物与由货币流驱动构造的公司遵循着同样的规律。这样不仅仅流量和存量之间服从着幂律分布关系,而且其他的有关时间尺度、频率与存量之间的幂律关系也可能试用。像生物一样,小公司好比是老鼠,相对灵活多变,但是平均寿命也短;而大公司就好比是大象,体积庞大、反应缓慢,但实力雄厚,存在的寿命也长。 让我们放眼大千世界,这样的流量与存量、时间与规模之间的矛盾和关系几乎到处存在,所以最初来源于生物学的3/4律的发现也许蕴藏着一切复杂系统共有的规律。
2. 综合消息:好运号望远镜与史上最清照片
【以下文字转自格致】
Solidot 提到的这个新闻非常有意思。
看了一下新闻发布稿。原来剑桥大学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做的是,用一个快速相机拍摄一堆照片,然后用软件选择出其中最为清晰的幸运照片。因为大气扰动的影响,通常拍摄到的都是模糊的照片。幸运时刻发生在大气扰动的影响正好自我补偿掉的时候,这种机会很小,但还是有的。剑桥大学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开发了一种新的技术能让照相机拍摄到比哈勃天文望远镜更为清晰的恒星和星云的照片,而且在地面上就可实现。这种新技术叫“Lucky
imaging”,能大幅减少可见区域内的大气噪声(atmospheric noise),因此能拍摄史上细节最为清楚的天文图像。
这样子靠运气,听起来不大“科学”。面对这样的难题,这也不失为一种技术手段。:)不过,如果读一下新闻的细节,就会发现,这种幸运也是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的。一、他们拍摄的图像是经过自适应光学处理过后的;二、他们使用了一种新的高速低噪音可见波段 CCD;三、大型天文望远镜;这三者加起来才让这种“运气”可用。
下面贴两张照片。第一张是一般的照片;第二张是“好运牌”照片。
题外话:标题怎么样?:D
【以下图文部分引自和译自科普杂志Nature网站】
……好运望远镜的制造者们声称,他们的望远镜分辨率可以达到50毫角秒,而哈勃望远镜的分辨率是100毫角秒,不如他们的清晰……
……但是好运望远镜只适合拍照小范围,比较明亮的物体,如果拍摄诸如蟹状星云之类的大范围较暗天体,就不如哈勃太空望远镜了,不信看下图(上为哈勃望远镜,下为好运望远镜)……
【小棍按:好运望远镜好像只是从短时间闪拍的若干照片中取最好的,虽然浪费了不少照片,但是由于在地面上,成本仍然比在太空中的哈勃望远镜低很多。只是估计哈勃望远镜是较长时间曝光的平均,所以成像衬比度高很多。现在存在一个问题:究竟是短时间的闪拍得到的图像趋近于真实,还是若干次的平均趋近于真实呢?这值得我们思考……当然,不能否认好运望远镜的价值,毕竟这是在地球上成的像,很难和太空望远镜媲美。如果能把一个好运望远镜扔到天上去,应该会有些新发现~】
3. 一句感慨
怎么北大毕业生做引力波的人这么多?!
Sunday, September 02, 2007
迎新,写在曲终人散后
每年的迎新,只要有可能,我总归是要去的。这次也不例外。只是这次,除了自愿的成分,另外还多了一番义务——系上老师不算太放心年轻的师弟妹,一定要让我们这帮老人来操作鼠标,帮新生登记注册——所谓“坐台”者,便是斯了。其实我不得不说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决定,至少选了我是有问题的。方哥明显比我谨慎和有条理许多。可惜身为班干,也算是部分身不由己。加之我本来就“对元培这个集体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自然是义不容辞的来了。
早晨六点的时候,艰难地被方哥的砸门声唤醒,却陡然发现自己依然迟到了半小时。骑在车上,想想这个暑假其他时候的早晨六点,我多半还在和各种梦中的怪兽搏斗,不禁感慨“这就是人生”。然后就开始了12个小时的无休止工作。还好我们这些老人比较受照顾,“坐台”无论从体力还是脑力,都比替新生抬行李以及回答他们和他们家长的一些复杂的问题——所谓“站街”——轻松很多了。师妹王凝,一天时间都在费力地给新生及其家长讲解厚厚一打材料的各种功能——重复了180遍,还要时不时去兼一些领行李,带人缴费之类的本该男生从事的活动。至于站街一事,我们离开了,自然有人补缺。06师弟甫军训归来,ws之光愈加闪亮,不仅丝毫不逊我等当年,而且更有长进。师妹一来,霎时有一群人涌上去瓜分行李,此情此景,连方哥都不禁慨叹:“你们不要太ws”。
迎新的热忱不减当年,只是热闹中却隐含了一些淡淡的东西。昨天晚上还尧尧在bbs上抱怨说这次迎新一点组织都没有,连通知都不在版上发一下,搞得某些老人想去接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当时还颇忧虑会不会有人跟风在bbs上吵一架。怎知我实在是杞人忧天,到现在为止,关于迎新,版上的消息多数还是我的实况。而昨天的抱怨帖很快水化,唯一的牺牲品是插嘴的小伟。想来也是,转眼间,我们已经成老人了,关注的东西已然不再是什么新生老生,师弟师妹,选课退课和吹牛八卦,而逐渐变成了一些诸如实习,寄托,推荐,保研,陶瓷,出国和工作之类现实的东西。毕竟岁月不饶人,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话题,代沟一说,怕是难免了吧。
唯一值得慰藉的是,现在的新生已然比我等当年成熟和干练了许多。当年我一个人懵懂的来到首都的花花世界,全然不知所措,摸索了若干小时才跑到系上;而翌日,同学要么被家长前呼后拥地捧到寝室,抑或是如没头苍蝇般布朗运动到系上,届时已经晕到连“谢谢”都不会说。而后几次迎新,这两种风气更甚了,以至于每次迎新结束,版上就会有不 禾口 言皆 的声音。而这次,虽然同样的事依然在发生,但我看到了更多的镇定自若,意气风发的小盆友自己扛着干练的包走到台前,彬彬有礼的报道。想来,“长江后浪推前浪”,此言不虚。纵然在浮躁的社会里,连元培这样一个 还算 有自己风骨的系,也要扯掉“实验班”的遮羞布,升格到所谓“学院”,但是,对未来充满远大抱负的小盆友们,总归还是给这里带来了希望。
只是,我们都老了。明年今日秋风中,自然会有师弟妹高擎元培独一无二的白底红字大旗,继续ws新来的师弟妹。而对我,这次迎新,已然是曲终人散。
2007.9.2晚,于迎新条幅下
Thursday, August 30, 2007
本月事件汇总
当老男带着熬夜留下的红眼(没可能,老男从不熬夜——这里只是想象下)摁下ctrl+s时,整个十一班的人都被感动了。精细的美工,畅快的音乐,精致与毓秀的文字,模糊的照片和难忘的记忆,以及萦绕不去的淡淡离愁,打动了所有看过这本书的十一班人。终身成就奖,当之无愧。
负罪感留在我心头,我曾有102的照片,却一直没有把它重新翻拍发给老男。现在电子书里少了这么一块,就像整个十一班丢失了一块记忆……
本月话题:北京
八月的北京:因为出国和新东方而动人
在北京西站地下,留下了最后三个信阳人的合影。其后4h,其中两个回到了信阳;其后10h,剩下的一个奔赴南半球的卧龙岗
北京还有欢乐谷和颐和园,只是这些,都成了新东方之后的调料和庆典。
在龙湖帮分崩离析后,北京能不能成为11班的下一个舞台呢?这个充满紧张和压力的大城市,以及它永远不蓝的天,又会给人们带来多少喜剧和悲剧呢?
本月展望:新生
九月二号,五四大道,一如既往的迎新。
只是我已经从那个一个人背着大书包,提着两个小包,穿着很烂的球鞋的新生,变成了要拿着鼠标给新生登记的老生了。
当然我还是新生:初进纳米实验室,什么都要学。无数人在这个暑假去不断的实习,进修,学习,做新人,不断向师兄师姐询问一些弱智问题。一切都是为了明年今日能有个好前途。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明年的这个时候,我还是新生。
Tuesday, August 14, 2007
全家都纳米
话说最近我家的生活都和纳米扯上了关系。白春礼校友通过热炒这个概念,不但自己官运亨通,还极大改变了我等草民的生存状态。说话要负责任,要摆事实讲道理,那第一个事实就是我最近在科学院找的那个实习。本来,出于对纳米科学的憧憬,对贡献人类的调控微小尺度事物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的渴望,(更主要的是)对改变自己今后5年零11个月前途的一点点救命稻草似的幻想,以及对各大学暑假期间科研全部停滞的小小的不爽,我抱着碰大运的目的,报名申请了这个实习。申请邮件发出,第一天没有任何消息,想必是费了。不料翌日,国家纳米中心的老师以惊人的高效率收留了我,而且在第二天下午就开始初步干活了。纳米中心果然代表了中国科学界先进的发展方向,工作的高效率(还有组会的搞笑率)都是p大p系繁冗拖沓而又死板僵硬再加懒散装B的生存方式赶不上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实验室老师同学,还有主管的师兄姐都是很实际而又很和善很好说话的人,这一点较之物理馆308由于某些原因而肃杀的氛围好了不少。对于一个有浓厚上进心,但是又怕吃苦,盼望着小概率事件出现,天上掉下馅饼把自己砸倒在长安街上,路人突然变成雷锋忙着抢救自己而不是抢着吃馅饼的无聊学术宅男来说,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合适的选择了。
然而有得必有失,作为实验室最新的菜鸟新人,一开始的彷徨踌躇总是少不了的。尤其当你发现自己满怀一腔热情冲进纳米这一行,却发现自己现在是实验室唯一一个做物理的人(另一个p大p系物理口的同学从一开始救就明智的选择了做生物),前三年学的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统计力学电动力学……都成了屠龙宝刀时,那种拟怀才不遇的愤懑便和数学系长时间旁听的研究量子飞行器的大叔有一拼了。现在算是可以理解东门口那些挑战哥德巴赫猜想的民间科学爱好者,还有那些倾家荡产往图书馆寄白皮自印大开本平装书(书扉页一般都写了“本书作者应该得100次诺贝尔奖”与六个以上叹号)的作者们的心态了。而且,作为迄今为止,实验室因故缺勤最多的人,一种丢人和羞赧的心态始终萦绕在我心头(我上大学来,除了政治课,还真没有意逃过课和抄过作业……已然是比p系相当多的同仁差远了——可见我脸皮还是很薄的,胡子长得少是因为胡子太软而不是脸皮太厚)。“明天我一定要好好干!”,这句话我每天上床睡觉前都要重复若干遍;当然,如诸位看官所预期的,过了十二点,明天就成今天了——那么这个诺言就等到以后在兑现吧。
然而——又见然而——先哲有云“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真tm有道理)。主管师兄最近给我分配了一个严重而艰巨但有很有意义——“重复出来就可以发Science!”——的工作。这个工作已经艰巨到从一月到现在,做了若干k次,但只成功过3次的地步了。一切可以重复的条件都重复过,唯有一条——这也是他们想起我的原因——这个实验是由一个刚进实验室一个月不到的师姐[注意:一个月不到(再提示,这个实验室就我才来一个月不到……)]第一次做出来的。你看,童男就是有童男的好处,虽然我更觉得这是师兄病急乱投医,不过,考虑到蝴蝶效应即混沌相关的各种理论,再加上新人之间唯一的共同点都是不按实验操作规程来,这样我倒很有可能重复师姐当年的某种特殊操作,再加上Science的诱惑(光环啊……),我还是很急迫的从容接受了这样一个 mission impossible,而且热情地投入到了争取挂名Science的工作中去……
花开N朵,此处再表一枝。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家里还有别的人也投入了纳米这个前途方兴未艾的热门行当。在我回北京实习后不久,某日突然接了家父一条短信。短短七十字不到的信中,家父以洋溢着骄傲和自豪的口气告诉我,作为一个45岁的前中专毕业生,曾经的单位青年技术骨干(这个我见过证书)和现在依然是的单位技术骨干(这种国企这么多年来就没有招过懂技术的新人么???)以及凭资历熬成的高级工程师(听家母说,考试那天家父因为睡过了没有去),他被单位公派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从事纳米超硬材料的研究(大意就是:盗版美国人的生产专利)了!而且一去就是半年,要和家母两地分居,只有周末才能见面(我妈在电话里表现的似乎很高兴,因为可以少伺候一个人,唯一的遗憾是晚上散步没人陪了,而且要自己洗碗)。对于从事和儿子一样的,而且似乎是代表了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作为四个现代化中间最重要一环的纳米科学与技术的研发工作这件事,老头子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他还偷偷的问我:要不要帮我找几封推荐信?在我查询了他的合作伙伴,并且讶异的发现这个硕士生导师迄今为止没有发过一篇英文期刊杂志后,我还是不无遗憾的告诉家父:你好好干你的,不用管我……
当然这还没完。过了几天,在我在实验室看着别人热火朝天的从事科研事业,我却因为什么都不懂无所事事时,突然收到家父短信,信中说:帮我查us patent ooxxxoo。考虑到我当时恰好能上国际网,我就帮他查了,而且把美国鬼子的网页发了过去。不料此处埋下伏笔。中午收到短信:看不懂!帮我翻译。可怜我当时读文章自顾不暇,哪有时间帮老头子翻译我自己都不懂的美国专利。此事只好就此作罢。其后,家父又给我来过几个电话,除了一如既往的问北京生活,也顺带提了一下翻译的事。再后来,这件事就被我拖的不了了之了。
心烦意乱之时,干脆找了个机会闪击信阳老家一趟。回去见到久别的爷爷奶奶,呼吸到没有油烟的空气,自然是很高兴。唯一的波折是:问及到二老的健康状况,他们回答:我们好得很,钱也够,身体也好,还听别人推荐,买了个被子。然后向我秀出那床花了5k人民币买的“纳米远红外保健被”……
喏,各位看官请看,这就是我家此前一段时间的生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是很想发自肺腑地呐喊出第一段第二行的某句话。
PS:这文章是我两周前开始写的,无奈草稿保留到现在才完成。期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做了一百余次“Science related”实验,全部失败了……
PPS:有部分细节记得不是很清了,若对文章感到不满,依互联网博客管制条例,还是赶快联系作者,劝他删帖吧……
Friday, July 27, 2007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其实,除了最近实在太懒了这个常用借口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最近沉湎于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看了“失败的男人3”(spiderman III) "X人们"(Xmen,居然连看三部),以及若干科幻世界译文版。这样的直接结果是现在做梦都有科幻效果了:
中午睡觉,迷糊中来到一个庄园,庄园中还有若干不认识的人(寂静岭?生化危机?)然后,我们一起被一个人首毛虫身的东西追杀(太恶了)……后来大家一起用什么花言巧语骗得这个家伙的信任,然后用炸药把它炸碎了……可是碎片又一个接一个的都增长变成了原来的样子,然后我们继续逃亡,被一群毛虫追杀……最烦的莫过于逃生时,冥冥中还有一个声音:这是某年某月某日做梦的续集……然后就醒了,睡了三小时,浑身发疼得去吃饭……
看来我该咨询绿托同学或者尧尧甚至是Sally等一干学心理的人了……不过当下首要任务还是找些物理书来读
Thursday, July 26, 2007
7.7北师大ibt报分兼总结
标 题: 7.7北师大ibt报分兼总结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7月27日13:57:39 星期五) , 站内信件
先说说分:30+27+15(!!!)+28=100
话说我好久英语没有考过一百分了……
下面是总结,先来个abstract:北大学生只要稍微复习过,考ibt上一百甚至是一百一都没问题
先说说背景:我之前考过06年的老托福,660+5,06年的10G 600+800+4.5.然后,开始报新托福的时候,我还在台湾交换,是我同学帮我报的。结果,等我报上的时候,已经只有7.7号及之前的名额了……我6.30号才从台湾回来,7.1-7.3还在香港玩了3天,真正的复习时间只有7.4-7.6三天……喏,你瞧,只要考过GRE,再复习一个星期口语,考到105(就是把口语考到20分附近)完全没有问题
再说说我的复习策略。六月份同学帮我报上名,我本来是盼着他们替我defer一下,结果到了6.10号也没defer成,我突然觉得不对了……然后就在台湾找了一家 大陆书籍特卖,按照在北京2.5倍的价钱买了一本delta……(妈的,这还叫特卖……)其实也就当天晚上做了听力1,第二天晚上做了听力2,然后,就把那本书背回大陆了……
回到北京后,7.4号到7.6号完全都在做我室友帮忙找的kaplan软件模考。每天一模,模了三天,模完也不对答案,也不总结,只是想要那种模考的感觉(注:我模考时只写读听写三部分,没练口语,因为感觉时间不够了,就把口语弃了)感觉这三天收获很大,因为模考和考试其实还是很接近的。Kaplan比实际考试难不少,所以,模考时感觉不好的同学不要担心就是。
最后回忆一下考试时的情况。我在北师考的试,早晨起来晚了,结果迟到了5min……没赶上考前教育(不过完全可以不听……)然后,排队排在最后一个。感觉北师考场还行,在他们南门附近的曾宪梓楼。个人建议还是晚点去考场门口排队(有意迟到倒是不必,有点危险,找那个楼还是花了我10min),因为考试时,很多人挤在门口照相,照相时会有很大声音,如果坐在相机附近写阅读可能会受影响。另外一个建议是,考试前一定要吃饱。因为我考试时碰上了一个听力加试,咬牙听了一个半小时听力下来,人都快虚脱了……幸亏早晨吃了强化冬菜包,要不然真的出不来了。
So,to sum up,总结一下这次考试的有利的部分和不足之处,供大家参考
有利1:考过GRE,词汇,阅读和写作都没问题,至于听力,我觉得不如北大四难(我考试时,北大四听力是老托福听力)
有利2:正确的使用了仿正版kaplan软件。我觉得,如果你真的没有太多时间做什么练习了,那就赶在考试之前把kaplan做一下吧。做过之后,你会有一种新的感受。其实正确率倒是完全不重要,要得就是体会那种考试的感觉而已。
不足1:复习时间真的太短了……我觉得考托福就是这样:准备的充分就是比裸考考得好,这简直是一定的。我复习三天,结果考成这样,相信准备考试的诸君一定能轻松超过我
不足2:完全没看口语。其实口语复习很容易,现在我觉得,再给我一周,我口语上个20是没问题的。口语就是要说,练多了就好了。
我考试时情况是这样的:题目:你愿意在乡村还是城市度假,为什么?
我说:“Ennnnnnn……I like to spend my holiday in the, the, the viliage. Ennnnnn……because viliage is better than the city, Ennnnnn, yes, because the viliage is much better, Ennnnnnnnnn, so, I like to spend my holiday in the......”然后时间就到了……
你看,这就是标准的一点没有练过的口语,然后得了15,真的是活该……
现在想来,口语最好还是多找几个人,一起对着说,我就不信,如果你面对一大群人都能说流利的英文,那面对考场上的麦克风,没有理由说不好。
然后是感谢:首先感谢本寝室canonfugue同学帮我报名,还帮我联系defer的事(虽然没成功),还帮我找参考资料,还在考试前帮我加油打气。这次考试居然能上三位数,首先就要感谢这位住我下铺的好兄弟。
其次要感谢jacoblee同学和marsrover同学,还有yyzzcannor同学和Iver同学,跟你们讨论使我对ibt了解不少:)也祝jacoblee,tianzhihen,vonNeumann,yyzzcannor,Iver和Keohl等等诸多78月间考试的同学考试顺利,相信你们一定会比我考得高
--
国立清华大学校内游泳比赛成绩:
男子蛙泳50m乙组:第十名(共十一人报名,一人弃权……)
男子蛙泳100m乙组:第九名(共十一人报名,两人弃权……)
※ 来源:·北大未名站 bbs.pku.edu.cn·[FROM: 162.105.225.120]
Tuesday, July 24, 2007
Goodthinker的西藏寻佛记 zz from 未名
标 题: Goodthinker的西藏寻佛记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7月23日22:12:28 星期一), 转信
7.5
出发:前一天决定去拉萨,太快了,不想走之前告诉父母。
想念山鹰的人们,跟着山鹰的队伍毕竟有些不方便,我妈要是知道了肯定会骚扰纪明等人,就这样到了火车站。也许注定是我一个人吧,流落到入站口,碰到了一个回西安的人,他很能理解学生的这种流浪情结吧"都是从学生那时候过来的",我跟他说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大学的学生,他帮助了我,给了我一些食物(原来想跟着山鹰的队伍,吃喝不用愁...呵呵...做梦)
用王志辉赞助的站台票跟随那个西安人上了车,他是卧铺,事后证明,卧铺有它的优势...
换票的时候以及夜里躺在下铺的下面,寻思着怎么继续混...
7.6
早上,西安人很好,可是马上要下车了,临走的时候又给了我一些吃的。
继续躲着,上来了有一批人,中间竟然没有人来收拾卧铺。在下面躺着,一群西安人有说有笑,他们是到拉萨的。不知道怎么出来不惊动他们,于是鼓足勇气写了一张纸条扔了出来,然后钻了出来,可惜还是吓到了一位。后来聊了聊,他们人还好,一批人是西安的画画世家,聊一些比较俗的话题,我不是很会说了。
7.7
开始不想跟他们说是北京大学的,怕丢脸。后来还是说了,他们去餐车的途中看到了山鹰社的队伍。说了自己的情况以后,其中一位也表示非常的理解。另外的两个初中学生听说是北大的,总之是...非常激动一路上一般我会跟别人提到佛教,我是因为佛教来西藏的。基本上还可以,有些人能稍微不那么固执地去听两句。
事实证明,卧铺只是在刚上车和临下车有两次换票,中间没有别的机会可以核查人员。临到了拉萨,商量出站对策,总之有两种:一个人比如接站的人多买一张站台票、沿着铁路走然后用攀岩技术...(事实证明不好溜走)西藏是观世音菩萨保佑的地方,我念着六字大明咒"Om Mani PadmeHum",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的作用,出站的时候有特殊照顾:
那位西安的画家有人接站,接站的人是部队的,把车开到了站台里面,这样完全不需要车票了...
一路上看到山鹰们好几次,记得对lianguu说过,山鹰社代表我对所谓的世俗世界的唯一留恋,它再美丽,也只是一个残留的、本不属于我的世界,想念你们,不过因为没有安顿下来,躲开...
西藏的景色不错,车上有氧气释放,高原反应也不强。景色看多了也会腻,我不是看风景的,我是寻找自己的,这一切的美丽,佛法才是核心啊。自从我了解了佛教与修行,虽然说佛教不是让人出世的,但我顿然觉得世俗的快乐与修行中的快乐比起来,简直是太渺小了。经过一段时期的虚无和怀疑,我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经完全确立了佛法的中心地位:佛教许诺人可以通过修行来检验每一个信仰--佛教其实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信仰--所以在某些问题上我就已经完全站在了佛教的立场上了。
车把我扔到了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那里,一下子觉得自由了,就像仙剑一里面李逍遥走出最初的那个客栈一样。一路上的沿路打听也没法详述了。不知不觉地,从到达拉萨开始,我混进了藏族人的圈子。晚上,确定主要任务:逛一些跟佛教有关的场所、找一个很年轻的敦珠法王第三世在拉萨,大概二十岁左右(前世是宁玛派大成就者,整个宁玛派的精神领袖,可以在网上查到相关信息)。
7.8
小昭寺、几个小的寺庙,不知道去寺庙的意义是什么了,寺庙像景点一样,出家人不好好修行,佛教的核心是那些形象(佛像、灯、捐钱、磕头)背后的深意呀,但是不看又能干什么呢...
一个人瞎逛很累,不是很舒服,睡...
找敦珠仁波切(未来的几天在这个上面花了不少的时间)门口有磕长头(后来得知,很多人就是在修加行,圆满十万个)
与供曼扎的人,认识了一些,这些真正修行人基本上都是四川或者青海的藏区的。
一个大昭寺前修加行磕长头的二十岁的小尼姑带我到了"鼐宁藏家旅店" 最低15元每天每人,跟她聊天,是四川色达五明佛学院的,第二天听别人说起才发现她是女的...
酥油茶喝多了...
登山科考队在做什么呢,我知道我去了更可能会添乱...
说坐火车逃票很不好,属于偷盗...用老鲁教的忏悔法,在大昭寺门口磕头去了...
7.9
大昭寺、下密院寺、旁边的印经院。
拉萨的交通不方便,刚上来不适应-走路太远,公共汽车、三轮车、出租车太贵等不方便,自行车买一个用不了那么长时间、骑着很累、租金也很贵。去西藏佛教协会和拉萨佛教学会转了转,继续打听敦珠仁波切的消息。拉萨的寺庙基本上都是格鲁派的(可是估计修宁玛派大圆满的应该是最多的吧)...没找到很大的宁玛派寺庙。
比较累
藏区绝对是因为有佛教在美丽,唉,一般人只注重看风景,确实有些舍本逐末了。西藏虽大,但用佛教为中心来看,却显得没有那么大了。
7.10
八角街上见到了吴起全、曹屿,犹豫了一下要不要打招呼...过去了
不知道去哪里,布达拉宫门口转转,遇见了一位50岁左右的大姐...她也一个人,问我能不能同行,后来在布达拉宫领了预约票的东西。
跟别人在一起我就没法正常地做决定,也许我确实是注定的孤独吧
下午时间不想浪费,去了哲蚌寺。不知道怎么上山,这几天花钱不少...走上去吧,2公里多的上坡路,在大大的太阳下,一个人...不是很舒服...记得以前看过一个solo一座雪山的记录,里面特别强调了solo中那种孤独的感觉,对于我就是急躁、难受,路程于是显得更加的漫长...
几个寺庙逛下来,确实感觉这些也都是形式了,打算逛完布达拉宫就离开拉萨,不过还是可能会有奇特的因缘遇到神奇的事情的,只不过我没有遇到比较明显的吧。
终于在那个小尼姑和那个小昭寺供曼扎的僧人那里得到了比较可靠的消息,敦珠法王在色达。藏族人好客真是名不虚传,那个僧人住的地方,那一家人款待我,我给钱他们也不要;旅店老板很能聊天,提到了神湖拉姆那错,一个旅店的人说以前没有这个旅店的时候在拉姆那错里面看到了一个三层楼,就是现在住的这个旅店,神奇...
纳木错也很美,桑耶寺、青朴山上修行人,这些就是我下面的行程了。
7.11
上午没事,磕几个头找不到垫子,凑合别人的用,有些尴尬。
我跟遇到的那个大妈去了布达拉宫。虽然仍然只是形式的东西,大概还是不错的,不过一百块确实不太贵了。在莲花生大师像上
看到了片刻的绿色亮光,不知道是神奇现象还是自己的幻觉...
找到了一个旅行社纳木错一日游,还算便宜160元
那些好客的藏族人让我明天还去他们家吃饭...
打算逛完纳木错就去桑耶那边了
遇到新来的人,一个高三毕业生独自出来,也有点半逃出来的意思吧。明天一起去纳木错...
7.12
纳木错一行
导游一路上还不错,不过关于佛教讲的一些东西...虽然可能不算讲错了,可是容易给人误解...还有一路上不停地说藏族人的坏话,我对于这两点有些不高兴,不过确实很不容易,旅途沿路的藏族人小贩确实很不好惹,司机和导游反复强调一次被纳木错旁边的藏族人殴打的经历...唉真给藏族人丢脸。
纳木错的感觉还是不错的,天气不错,只不过只给我们一个小时的时间,我有些犹豫是否在这里住下来,还是不了...一个小时看
不够的话,一天就够了么...这种美丽也只有修行可以超越了。
有些不太好的事情,回来的时候遇到小的交通事故,中间处理事故造成2个多小时的堵车...
后来旅行社要求我们去两个地方,就是有推销性质的,他们有理由,但是事先不告诉我们确实不好。
第二天打算早起去桑耶,晚上旅店老板又是大谈,讲了好多的神奇的、超自然的事情,说他的一个亲戚大睡了一个半月,自己却觉得像半个小时,醒了以后全部的格萨尔王故事都会背了。目前在社科院不停地在讲格萨尔王,已经很多年了...种种神奇
7.13
出发去桑耶寺,一个人走的好处就是自由,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结识更多的人,当然这要看因缘(简单地说就是看心态)。神奇地在车上认识到了一个从四川甘孜州来的宁玛派僧人。看来挺不错的,聊了不少,他的汉语还不错。他提到桑耶寺刚取出来一个
伏藏(不知google之)好像是普巴金刚有关的。这个僧人直接去桑耶寺旁边的修行圣地青朴山,拜访一个闭关的朋友。跟去(有一个不错的翻译真好)下了车吃饭完直接去青朴,小卡车开了好长一段颠簸的路,几个藏人问我是不是僧人,我说不是,问我是不是道济(济公)。想起来以前有人说我长得是出家相,想起来我所喜欢过的、爱过的人,突然觉得...很美好。
在车上,一个人唱歌,真像《旅行家与魔术师》里的场景,整个情景就像电影一样,这歌,这景色,非常好...那位僧人要住在山上两天,我也跟着了。总之整天与藏族人在一起,他们人真好,就是语言不通。来西藏我基本上没感觉到什么所谓的"异域风情",可能我真的已经融入他们的气氛了吧,不过糌粑酥油茶搞得有些肚子疼,不过想起来旅店老板曾说这个是正常的。山上住的条件其实不错,是靠着山洞搭的棚子,虽然是山洞,可是很不错。来到目的地,聊天,虽然听不懂,是一个已经闭关16年的人,不过他说他不会神通,真正的神通是降伏自己的心啊,若有烦恼,空有神通有什么用。后来说他好像修的是普巴金刚法。
山上景色太美了,不亚于博格达峰进山的风景,只不过有些垃圾。对我来说太美了,估计是因为以前莲花生大师在此修行过的缘故...
我的地位实在是受到优待了,当然也肯定是由于我的心已经转向佛法与修行,山上的藏族朝圣者(仍然是四川的多)在门口朝拜洞里的修行人,受一些甘露(经过祝福的水)
7.14
那位僧人要用一天的时间来山中转,找到了一个当地的僧人做向导,吃饱饭在山上转了一天,算是一个小型野外活动了,海拔4000左右,自己比较喘...
看到了不少地方:莲花生大师修行过的地方,石头上他的头印、脚印,以及很多其他圣者修行过的山洞,圣者的灵塔,莲花生大师证得不死(他后来离开西藏去了莲师净土)的地方(还有泉水,带了一些),龙钦巴编写《七宝藏论》的地方,石头上自然形成的字、人像等。僧人们在特别神圣的地方念诵了很多祈祷文,在一个地方似乎有烟冒出,可是找不到任何燃烧的东西。
后来看到了太阳周围一圈的彩虹之类的东西,内侧是红色。
后来来到一个女僧人住的地方,与那个僧人是老乡,吃、住在这里(方便面开创用那个塑料层的袋子灌开水的泡法),她们说我想藏族人...或许是晒的?想起来明奘法师直觉感觉我的缘分在藏地...也许前世真的是藏族人...
在这里修行花销很少。据说一年也就一千多。好几个人建议我修行什么的,不知道开玩笑还是什么的,难道我时候到了?晚上,那个僧人告诉我,在这个神圣的地方,可以告诉别人自己在这里,尤其是修行人。一下子发了不少短信,给那些学佛的朋友,一下子晚上不困了。
7.15
要下山了,临走的时候看了一下"尸陀林"大概就是天葬和火葬的地方。
匆匆告辞
见到内地的人来参观,他们没有我这么好的条件,有翻译和向导。
毕竟说自己能听懂的话,感觉亲切。
想给他们介绍佛教的精彩之处...只好缘分到哪里就说到哪里。
山下告别大家,独自一人,在桑耶寺静静地走着,很安静,没有拉萨的寺庙那么的吵闹,不错。
晚了,没有车到泽当了。转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去泽当的方法,中间需要渡船,还出了一些问题,在湖中间困了一个多小时。
旅途中遇到的人,感觉挺不一样的,短暂...能说到什么地步就是随缘了...
旅友提到西藏发生的大车祸,我摇了摇头,提到《西藏生死之书》,人家似乎不是特别感兴趣...就这样吧,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
接下来就是要去拉姆那错了 然后去四川甘孜州(那里的真正的修行人多)了
===================
标 题: Goodthinker的西藏寻佛记Ⅱ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7月23日22:12:44 星期一), 转信
补遗
问人家有没有神通可以表演是不礼貌的...人家也不一定告诉你实话
因为神通不是用来表演的...
山上那个修行16年的那位,我给了他一个带子(军训时候的背包带),他把那个破烂的哈达给了我,我一直戴着...
山上的一个尼姑给了我一些青稞面和一点酥油,未来的几天作为营养经济的食品还是非常好的
7.16
早晨去长途车站.去加查的车人满了,应该是因为学校放假了.
问到几个藏族人也去拉姆那错.一路同去,包车,比较贵.100元到加查
加查县住下,他们是一家三口,女儿大学刚毕业,学藏医.
加查的商品都是从拉萨运过来的,很贵.
找不到其他上山的车,商量好来得时候的那个车100元上拉姆那错
7.17
很早起,上山,到琼果杰寺,离湖还有10多公里,不知道是什么因缘,前方一个桶挡路,移开之后再次开车的时候车坏了,说是好像是半轴断了
有了一个Déjà Vu
母女找到了车搭,我找了一个摩托车送上去50元,就不用门票了
到了路尽头,最后一段路走上去.
一堆人(主要是藏族朝圣者)在那里看湖:不知道是水面的波纹还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看到了,没有我想像的就像电视机那样清楚,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神奇...主要看到了一些藏文英文字母等
也有人说随着看湖的人越来越多,看见东西的人越来越少了...算了 不管了
藏族人...要是能跟他们混熟其实他们还是可以挺好相处的,可是一涉及钱什么的就麻烦了...
下一站 德格 沿路经过朗县 洞嘎 八一 昌都
回到加查,去穆斯林开的一个饭馆吃饭,多少有些别扭
晚上住在寺院旁边的招待所,10元的,条件非常差,我说要开灯,一个人看了看手里的筷子,说"这个不行",回去换了一个干燥的,把两个铜片搭在一起...灯亮了
(下面的有些x)
感觉果报就是这么来的
那个家子的女儿挺漂亮的
16 17日晚上独自呆在住处都起了一些非分之想...会不会...呵呵 我一定会拒绝的
然后果报就是:
16日夜里17日凌晨,正在睡觉,突然闯进了几个人,他们估计是刚到加查的要住宿,看了一下,呆了一会儿就走了...ft
17日夜里18日凌晨,同样,突然闯进了一个男的睡下.然后估计他睡着了,我还醒着,又闯进了一男一女...折腾(不用解释了吧)了半天才平静...天啊...现场版
不开灯的
这难道就是报应么
7.18
上午没事,看看书,中午用些许贪欲吃了饭...
下午等去朗县的车,坐在路边,一个穆斯林开的商店旁边,好多藏族人买东西
我先看到那个白帽子穆斯林杀一只鹅(悲心...),后来聊天,不知道是不是背后北京大学的字露出来了还是因为同是一个人出门在外,还是我人缘好,他对我特别热情,还请我冰棍吃,还说要是今天车没有来就住他那里,不要钱...
我说我是旅游的,没敢问他对佛教什么态度
上车开到朗县
朗县到米林段正在施工,非常危险难走,其中朗县到洞嘎段不通大车,用小车过去
总之 到了洞嘎...一个很小的镇子,街道长100多米,没有网吧
出家的事情...那么多人说我长得像和尚 还觉得时候真的到了呢,正好钱不多了可以放下一切去修行...还想着怎么跟别人说呢...
后来经人提醒,现在有些东西了解的还是不够,这样的话可能不如期望的那么好
另外我妈又可以那么天罗地网的找...
出家只是一种方式
7.19
路太难走了 非常危险,真佩服司机的胆量和技术,能把车倾斜30度保持不翻...
一路上也是出现了好多次问题.爆胎...
折腾到晚上才到...住下...要是带一个帐篷多好...省不少钱呢
Saturday, July 21, 2007
新竹清华物理系一瞥
上学期,笔者作为北京大学赴新竹国立清华大学交换学习的五位同学之一,在新竹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了四个月。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笔者仍能深切感受到两岸大学本科物理教学侧重的不同。
国立清华大学位于新竹,与台大,交大并称“台清交”,是台湾地区最负盛名的三所大学之一,尤以理工见长。清大物理系是台湾地区最好的物理系之一,抗战后,全台湾只有台湾大学有物理系本科,而只有清华大学有物理系研究所(据沈君山回忆录,清大物理系系刊)。长时间以来,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一直集中了台湾最优秀的物理人才。加之与新竹交通大学,同步辐射中心,工业研究院等机构的合作,新竹清华大学物理系在当今东亚范围内,也可以排到前列。
在新竹的四个月学习期间,笔者首先感到的差异来自周围的同学。原先在北大物理系,同学们每天多半除了上课就是自习,罕有别的活动。但是在清大物理系,多数人每天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在课余活动方面,比如系上体育活动(上学期就有梅竹赛,系际杯,大物杯,晃徹杯),或是社团活动之类。有高年级学长甚至会劝说低年级同学“不要天天在物理系自习室看书”、“大学生活很宝贵,不应在书本中耗尽”之类。如此一来,看似清大同学都不如北大同学学习努力。但其实不完全如此。笔者在清大物理接触的很多同学都是课业与活动兼备。系上有位05级的师弟,甚至每天都在物理系自习室睡觉(物理系自习室有床),除了洗澡,吃饭和运动等不得不做的活动,就是在物理系看书。在北大笔者迄今还没有见过学习如此刻苦的同学。而且,这不是个例。
除了学习的刻苦程度,笔者认为清大物理系另一个值得讨论的方面是对学生创造力和追踪前沿能力的培养。系上王道维老师组织了一个低年级讨论班,每周一小时,由大二、大三的同学轮流就最新期刊上的文献进行报告和讨论,内容以讲清文章背后的物理为主,涉及的物理分支有:高能与场论,原子分子光学,凝聚态,物理宇宙学等等。报告时,台下的老师和同学随时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形式极为自由。系上对学生提前进入研究领域也极为关注,鼓励老师给有兴趣从事科研的本科生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小题目。笔者知道的题目就有:用链珠和振动筛模拟DNA穿越细胞膜的运动、观测土星某个卫星的磁暴现象、观测并模拟水流过玻璃珠群与粘滞力等因素的关系(该课题北大物理系贠克同学有参与)等等。这些题目都很有趣,而且容易给本科生上手,大致一学期到一学年左右就可以结题发表,不仅锻炼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而且提升了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笔者认为,这一方面,北大物理系刚刚开始做,新竹清华的经验值得借鉴。
笔者在台湾期间,感到两岸物理学的另一个差异来自系上的老师。在新竹清华物理系,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十分融洽,老师与学生一起出去打球,看球是常有的事,系上也常组织一些师生联谊。另外,教师对教学工作十分重视,会非常仔细的准备课程大纲和讲义,而且对讲义的修订十分认真。教笔者电动力学的朱国瑞老师是一位资深教师,对波导管和同步辐射很有研究,且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笔者有次上课中发现讲义中有问题,向朱老师提出,朱老师非常认真的把问题记下来,而且在学期结束后,还送给全班每人一本订正过的,没有问题的讲义。教师对教学的认真态度,对包括笔者在内的所有学生都有很大影响。
说到教学,不得不提一下新竹清华物理系的教学体系。新竹清华物理系的教学体系与美国一致,大一学基础数学、物理和化学,大二开始进入物理专业课,力热光电原每门课大概延续一年。到大学三年级开始学习四大力学,理论力学与统计物理多半在大三或大四学完,而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则是研究生一年级的专业课。这样把课时拖长的好处就是学生对知识掌握很好,学过的东西很就不会忘。相比之下,在北大,大一开始就学习物理专业课,力热光电原每门课都学一学期,大二开始学四大力学,大三学完,而且讲课深入,考试难度大,同学们多数疲于应付作业和考试,考完电动力学就忘记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比比皆是。在这一点上,也许新竹清华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另外,关于本科生实验课程的教学,在清大也与在北大大相径庭。在北大,同学们的实验报告多数是把课本上的原理公式步骤等等抄一遍,虽然是厚厚一叠,但是自己的内容并没多少,而且所有人的实验报告千篇一律,除了浪费纸张并没有很大意义,而且老师和同学们对此的意义也多有争论。在清大,笔者修习了应用电子学实验,该实验的实验报告要求就是:只要能在书上找到的,一律不要写在实验报告里,这样一来,实验报告写的很少,但都是参与实验的同学自己的心得总结。同时,在清大,每个实验都由两人或多人合作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笔者谨慎认为,清大物理系对于实验的要求,比北大要先进很多。
短短四个月时间,笔者对清大物理系的认识也只能限于蜻蜓点水,管中窥豹,不可能有深入的了解。但是笔者认为,清大物理系有其先进与北大物理系的地方。而且,北大和新竹清华作为两岸物理学(尤其是高能物理)的领军者,本身有很大相似性。通过类似的交流活动,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笔者相信,北大物理系与清大物理系今后一定能携手共进,取得更大进步!
Sunday, July 08, 2007
这一刻,我们不是一伙人!
但是,谜底即将揭晓!
那里不仅是信阳,一个充满传说的地方;那也不仅是一伙简单的烧烤杀手抑或是魔兽狂徒。郑州,武汉,长沙,西安,青岛,北京,还有曼彻斯特,旧金山,墨尔本,温哥华和纽约,以及即将到来的卧龙岗;老男,金主任,徐core,蔺委,深沉,七号,cc,dj,小棍,还有回来的和回不来的,曾经被烙上“2003110XX”号码牌的所有人,统统在这一刻,附体,附体!
别忘了:这一刻,我们不是一伙人!我们不只是一伙人!
2007.7.10,大幕徐起
Thursday, July 05, 2007
回到了 禾口 言皆 的社会
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学校,发现人们还是这样快乐的生活着:
在北京,人们享有种种自由,不受任何交通灯的束缚
在北京,人们的版权早已共产
在北京,奥运的圣火已经燃起,火炬名字就叫 禾口言皆 (译成简体中文就是:奥运会乒乓球馆)
怎么说呢,想要回家,想要出去玩,只是还要考试,实验室还在被push……
持续 火页 中……!
PS:叠哥,某个链接要修改了……
Thursday, June 28, 2007
Sunday, June 24, 2007
1739.25km
鸿斋206B->38楼502
光复路二段101号->颐和园路五号
140.114.202.* -> 162.105.225.*
……
120天,留下的不只是五门课,6次出游和无数的照片,还有凌晨四点从物理馆出来,满眼的星星,分不清到底在天上,还是我眼睛已经花了;还有悲壮的去上游泳课时,穿过物理馆中庭,阳光穿过天井射下来,照在脚下那种油然而生的神圣的感觉;还有热带海边的纵身一跃,浮在体温的海水中的失重感;还有和同学讨论量子物理,说到凌晨,完全靠感觉交流的那种感觉……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要回去。38楼502,家的感觉在召唤。
Saturday, June 23, 2007
我在山西的游历与黑砖窑问题分析(zz from bdwm)
标 题: 我在山西的游历与黑砖窑问题分析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6月23日14:31:16 星期六) , 站内信件
首先要声明两点:第一,我对玄谈没有兴趣,对分析人性没有兴趣。因为以一个区域和 某一个人群为范围谈人性实际上包含种族歧视或者地域歧视。第二,我在山西看到的情况也是很有限的,很可能我的眼睛欺骗了我。第三,本文写作之前没有查任何资料,全靠作者记忆以及知识储备,有疏漏之处,请多包涵和指正。
我在太原生活过四年(2001-2005)。由于我来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于此地的江南都市,这里的一切都曾让我极度不适应,却也激发着我去了解山西人生活的兴趣。四年里我游历了山西省的如下地区:大同、朔州、晋中(榆次)、晋城、运城、临汾、忻州。其中在晋城、忻州、临汾、运城四地,我曾短期寄宿于当地农村。我看到很多令自己惊诧的事情,没有想到的是,给我留下很好印象的洪洞县等地的村庄,发生了骇人听闻的“黑砖窑”事件。
我不想一味抨击山西的“落后”,特别是这个不幸的地区在频传煤矿爆炸、私藏炸药爆炸、继而爆出奴隶劳工丑闻之后。一方面是因为别的省份也经常耳闻类似的事情(特别是河南、陕西)。另一方面,山西出产的煤炭占全国产量的1/3,这种开矿的普遍程度以及中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对能源贪婪的需求,都决定了山西必然成为一个煤矿安全问题形势特别严峻的地方(就好像浙江是中国车祸最多的省份之一一样,很大原因在于它人均汽车保有量极高)。比如据我的调查,大同第二电厂就建在煤矿边上,发出的电一丝不漏地全部供应北京。中国东部绝大多数基础工业发展都由山西廉价的煤炭支撑着,尤其是那些拥有大型冶金企业、重型机械生产企业的省份。我们不能在享用山西人地下资源的同时,简单的咒骂当地人没人性。
但是疑问在于,第一,为什么事故频仍如斯。第二,为什么很多山西人为对自己的家园这么无情、对自己雇用的劳动力如此无情。
这两个问题牵扯到更大范围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背景以及我国制度建设问题。山西的情况基本上属于发展经济学上所说的增长而不是发展(具体概念如何读者自己查去,这里不赘述)。而出现单纯的增长,往往有很大的外因。我们以煤矿生产为例,计划经济时代(煤炭产业的计划经济时代至少要延续到上世纪末),山西被设计成一个煤炭出产基地,围绕这一基础建立重工业。产业结构不仅单一,而且都是高污染、高能耗、高事故率的单位。(太原钢铁厂附属医院,是中国最好的治疗烧伤的医疗机构之一,这真是带血泪的讽刺。)山西的煤炭,以成本价甚至低于成本价供应到中国各地。中国为此兴修了大同——秦皇岛的专线铁路,把秦皇岛打造成中国第一大煤炭输出港。这只有在国家行政命令式的规划下才能建成,因为山西的煤炭走同蒲铁路供应到华中市场(这里也需要煤炭)本是现成也成本更合理的运输路线,而非得专门弄到秦皇岛,就是为了方便海运到东南沿海。在逐渐施行承包过程中,山西的煤炭开始由当地村镇县级别的组织单位承包,不久,又有大量来自浙江的老板承包,这就促成所谓“小煤窑”的出现。并不是所有私人小煤窑都是非法的,某些私人煤矿甚至比国有煤矿还大,如2004年被温州人以竞标方式买断沁水煤田,这里是山西最后剩余的未遭受大规模采掘的富矿区。小煤窑的升温,是和中国1998年之后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越来越大的趋势分不开的。这一时期,国家进一步控制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产业,“抓大放小”,耗能产业呈现无序化发展(小炼钢厂等等也是在这时出现)。另一方面,国际石油价格起伏不定、国内石油供给不利,使得国家把煤炭视为在战略储备角度上看最有保证的能源,结果中国的煤炭消费不是随着现代化的加深而由石油消费替代,反而更加依赖于煤炭。由于长期的单一产业结构,山西许多地方可能赚钱的产业只有煤炭或其他矿产业,而外部市场也正渴求着煤炭,从而私挖乱采也就成为难以遏制的风气,除了部分露天煤矿,许多煤矿坐落在山村角落,本来就不为人关注,而负责管理的制度性组织单位级别很低,迅速沦为既得利益者,也就不可能起到真正意义的管理作用。很多小煤窑是在无意中把坑道拓展到正规大型煤矿的采掘面才被发现的。所以,山西的很多悲剧,是每个吃喝享用着现代生活的中国人都有责任的。
我在忻州东部的繁峙县经历的故事可以说明一些问题。这里是国家级贫困县,我住在经济条件相对好的紧挨县城的古家坪村(名字可能有误,笔记没在身边,一下子记不清了)。华北地区非常重要的大河滹沱河流经此村,可是我在2004年5月到达时,河水基本断流了。这里通火车,有乡村公交车开往县城。我同学陪我到县城逛了三天,几乎令我崩溃。这里唯一绿化带坐落在县政府周围,县政府大楼还是比较新的,可是周围全部都是灰土土的小楼房或平房。这里唯一的算得上繁华马路的名字,是以当地大富翁的名字命名的。这个县,靠出产铝、铁、金以及少量的煤炭维持。不久前,发生了县政府领导帮助出了事故的矿主杀人灭口的惨案,史称“繁峙金矿案”,据说是几名陕西籍民工死亡后,矿主把所有老乡都骗到一起准备集体灭口,县政府帮助缉捕“落网”者,还焚尸灭迹。情况可能被我说得简单了,但是这惊动了中央,这里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分不清是黑社会渗透了政府还是政府变成了黑社会组织。临近的砂河镇矿区,有武装保安,火力据说不亚于公安机关,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民工们过得是怎样的生活。可是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很好,而且对这些事情非常麻木。招待我的村民是向导同学的姐姐,她家播种花生,把挑剩下的花生仁给我油炸了吃,据说这已经是很好的菜了。我到她家前,从出发地豆村镇(也就是著名的佛光寺所在的镇)买了60元钱的蔬菜和猪肉作为礼物送给她,很大程度上也是怕住在她家我吃不惯,这些菜和肉也改善我的伙食。可是她做得非常难吃,因为她很少有机会烹饪这些绿色商品蔬菜以及猪肉,经常吃的就是西红柿和豆腐,还有莜面。这家的电视机只有一半屏幕发光,只能收一个台——山西台,家里四口人,除了两个小孩偶尔在村里托儿所(五毛钱一天,随到随交钱),夫妻俩基本上是除了干农活就是操持家务。我很难想象这样的村民在日常生活之余会去关心周围受苦的民工,会有胆量和意识揭发不法分子。
这里我们还将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山西做活的民工,数量规模其实是不小的,因为忻州十个县,光繁峙县下面的一个村镇都有这么多矿。我从五台山折转到豆村镇,再从豆村坐乡间班车穿山绕地3个钟头到目的地,竟然路过了三四个国有矿企业。通过我在大同和临汾的游历我也了解到,除了一些大型国有矿井,一般矿井以及绝大多数作坊式工场劳力全部由外地人担当。山西人的保守主要不是体现在价值观上的,而是体现在人生观上的。许多山西农民是只要吃饱就绝对不考虑换一种生活方式的,他们不是没有接触到现代生活,而是接触了以后一方面羡慕,另一方面还是留在当地,选择一种绝对安全稳定的生活。所以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山西民工”这个名词。尽管山西人均收入是全国倒数的,可它的人均储蓄率是名列全国之前茅的。
下面谈谈我在临汾的经历。我在2003年3月到达临汾的洪洞县,目的是要看霍山以及苏三监狱。但我同学住在万安镇,于是我也有了一段与当地民众接触的经历。这个镇非常古老,现存还有一座元朝的古塔,塔顶被雷劈得只剩一半,而乡间有好多座明朝的牌坊。当地人的作息非常奇特,相当数量的人(包括接待我的同学她家)都是九、十点钟起床吃早饭,下午两点吃午饭,晚上九点吃晚饭,晚饭后就睡。当地的学校、邮局全部适应这种生活,洪洞高中就是九点钟安排吃早饭。据传说当地是尧的老家,南面的稷山(如果没记错的话)是舜的老家,大概在农历三月的某个时候,舜家乡的人要来当地赶集,当地人要免费接待食宿,有村镇上安排,我同学家就有一座小楼,能住下十二个人。而过些时候,当地人要去舜的老家赶集,待遇等同。所谓的名分就是,舜是尧的女婿。万安镇除了小店铺,相当多的人生活和当地煤矿联系在一起,也就不至于非得外出谋生。但他们也不下井,而是从事与煤矿有关的产业,比如卖生产工具、服装,而我同学家向矿区提供坑道搭架子用的木材,经济条件比较好。在这样的条件下,当地人根本不接触民工也无需考虑民工的生活,在他们看来,维持生活就是靠采矿,至于其它的都是次要的。
我还在广胜寺镇转了几天。这里就是黑砖窑虐工最恶劣的地区之一。可我当时的感觉是,当地人待客非常热情,而且遇到的黑车司机很讲诚信,我们没经验,包车时一口气把谈好的钱都给了他,而在我们上山玩了几个钟头下来,他还在山下等我们。很难说这个地方有大面积的人性堕落沉沦。我没有了解到这种作坊的黑暗,但是最困扰当地生活的,是煤炭炼焦产业,这项产业是高污染产业,不仅破坏水土,而且严重损害空气质量。当地主要的精力都被吸引到整治这项产业上,至于其它黑工的问题,似乎不是大家关心的问题。炼焦产业的整治在我走后的一年多里收到了一定成效,说明这个地方的行政效率也未见得是极其低的。
考虑黑砖窑的问题,应该从多个层次去看,管理上的漏洞当然是很直接的原因,但是更值得一个关注社会且不空谈哲学的人来反思的,或许还应是本文一开始强调的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大背景。一块砖,几分钱,能有多大利润。可是我们可能想过,我国如此大规模的基建发展,需要多少建筑用砖?我们来分析一下。黑砖窑产的砖,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红砖、青砖,也就是实心粘土砖,一直是我们国家要求替换的建筑材料,因为生产这种砖,对粘土质土壤破坏很大。政府已经颁布过规定要使用空心砖,但没有真正落实。(现在北京这样的地方用砖多是空心砖,那是用废渣以及部分无肥力土壤混合压制而成,环保也结实,但是产地、产量都受限制,成本也高)。像山西这样的黄土高原地带,土壤肥力有限,却是烧砖的好场所,而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特别是偏离某些中心城市的地区,对实心粘土砖的需求很大。此外,当地人除了采矿,没有什么更多的经济来源,而烧砖卖料是很对技术投资及设备投资要求都很低的产业,生产实心粘土砖也就很顺利成长的可以发展。黑砖窑分布山西西南偏南部地区绝非偶然。这里山地少,土层厚,煤炭产业不很发达,当地人在历史上更接近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农耕文化,既有人均生活水平相对高,可用于谋求经济增长的成本相对充实。可是烧砖卖料是平均利润很低的产业,只有靠规模效益以及降低劳动力成本来实现高利润率,从而赚取更多的钱。这就促成了砖窑对劳动力的压榨,而前面说了,当地人是很少外出打工或者参与这种强体力劳动的。结果,这就导致了有流散传统的河南民工、陕西东南部民工甚至安徽北部民工成为牺牲品。这些地区低龄青年外出务工是很常见的,甚至包括举家外出,结果部分人被拐卖也就更为容易。至于智障人士,更是成为绝好的压榨目标。由于市场需求很大,砖窑产品以低廉的价格供应给当地周边省份,根本不存在缩减产业规模的需要。所以尽管国家要求淘汰实心粘土砖,但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亟待上马的一个个项目工程,要得是最便宜最便于得到的建筑材料。从而注定了有一批人要成为这个绞肉机的祭品。这仅仅是山西人的耻辱吗?这是全中国人的悲哀,是我们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济规模越来越大而自豪。
以后有机会,还要讲讲我在运城看到的一些东西,在晋城山区农村看到的景象,我要证明的是,中国每个地方出现的问题,都和我们国家的大局面有关,和我们每个人有关,不是靠枪毙掉几个人,批判某一群人能解决的。当前令人感到痛苦的许多现象是,让许多人分享一种快乐,快乐还是只有一种;让很多人分担一种困难,结果造成很多重困难。
Monday, June 18, 2007
''2007肯丁STM物理与核电安全研讨会"
Monday, June 04, 2007
科普:高压电线会致癌么?
听说老先生快要不教电动了,挺可惜的。他教了30年左右的电动,很不错。不过人老了就是容易水仙,发给我们的讲义上还有自己写的科普文章,号称“有助于理解谐振腔和波导管,因为很多人研究了一辈子电磁波,还不知道微波炉是什么原理”。不过看了科普文章之后,还真是发现原来我也不知道微波炉是什么原理……所以找来原文,与诸君共享。
以下文字引自:物理双月刊 28卷2期(2006年4月)P505-509
Q:住在高压线附近的人,虽然不会触电,但长期曝露在高压线产生的电磁场中,是不是比较容易罹患癌症?
A:有些个案研究认为高压线有导致某种癌症的危险,也有报导指出,某一区住在高压线附近的居民,癌症患者人数高于平均,因而造成许多的诉讼案件,而电力公司也不知为此作了多少疏通的工作,诉讼和疏通的费用都非常庞大。
高压线是否会导致癌症,是一项极为艰巨和费时的研究工作,虽然目前仍是一个全球性的研究课题,但究竟已进行了数十年之久,相关文献已具参考价值。美国物理学会在检视现有的疾病分布和生物研究数据,以及参阅其它小组对高压线致癌的评估报告后,认为这些数据和报告并未显示高压线和癌症之间的科学关连性,因此于1995年及2005年两度发表声明,要点是:「曝露在任何环境因素之下,都不可能绝对证明其无害于健康,但是要作出某一环境因素有害健康的结论,仍必须举证二者之间一致的、有意义的、和互为因果的关系。基于此一观点,高压线导致癌症的臆测尚无科学依据」(“While it is impossible to prove that no deleterious health effects occur from exposure to any environmental factor, it is necessary to demonstrate a consistent, significant, and causal relationship before one can conclude that such effects do occur. From this standpoint, the conjectures relating cancer to power line fields have not been scientifically substantiated.”)。这份措辞严谨的声明也反映了其它一些学术和公益团体对此问题的看法。
Q:微波炉如何加热食物?
A:微波进入任何物质,都会带动里面的电子,撞击邻近分子,或多或少都有加热的效果。但介电质中的电子被原子核束缚住,位移极小,电场对它作的功也很少。微波炉的快速加热,靠的是水分子的大动作。水分子和一般原子、分子不同,它天生就有电偶极。没有外加电场的时候,各个水分子的电偶极排列很絮乱。把微波炉打开,里面就有电磁场,电偶极在电场中受到力矩作用,会朝着电场方向转动,电场的方向不断改变,水分子的方向也跟着改变,不断的反复转动。相较之下,一般的原子和分子只有在电场中才会感应出电偶极,而感应产生的电偶极是朝着电场方向的,受到的力矩为零,因此不会转动。
多转动一次,并不表示就会增多一点能量。水分子在交流电场中反复转动,是有序的「受力振荡(forced oscillation)」,能吸收也能回传能量,很快就会达到平衡状态。并且,这种有序的动能也不叫作热能。热能是乱无秩序的动能(例如空气中分子的运动),有序的动能要靠碰撞,才能转换为热能。所以水分子在转动的时候,必须和其它分子(包括其它水分子)挤在一起,相互擦撞,才会产生热能。一旦成为热能,就无法再回传给电场,温度因此持续上升。比如一块肉,电场让里面的水分子转动,去挤动旁边的肉分子,水和肉都热了起来。一杯水也可以加热,换成水蒸气就无法加热了。冰块是固体,里面的水分子转动不易,加热很慢,但表面多少会融化出一点液体,所以冷冻食物在微波炉里加热,常常外热内冷。
微波的频率范围很广,介于0.3 GHz 和300 GHz之间。用微波加热,不但要微波能进到食物里面,还要能被吸收。频率太低,吸收太慢;频率太高,吸收太快,以致在表面上就被吸收,进不到里面。微波炉的频率(大都是2.45 GHz),就是在这两个考虑下的折衷选择,这是微波加热的专用频率,不会干扰通讯。
传统烤箱是先加热食物表面,再靠传导加热内部。微波则能直接进到食物里面,各处同时加热,所以加热速度快得多。加热腔的四周是金属腔壁,2.45 GHz的微波可以渗入腔壁约0.002毫米深度(skin depth),电场在这个薄层内驱动电流,其强度恰好能把微波反射回去,由于腔壁是良导体,电流的奥姆加热效应很小,腔壁热不起来,因此微波大部份都在加热食物。这种加热方法效率高达50%左右,比传统烤箱的加热效率(约10%)大得多,所以也省电。
某些原子或分子对某些特定频率反应特别激烈,产生共振吸收现象。2.45 GHz并非水分子的共振频率,共振吸收也非(但常被误解为)微波炉的加热原理。
Q:高压线如何使人触电?
A:高压线是两条平行导线构成,它的规格通常用电流及电压表示,这两个量可以用来计算传输的功率,但不足以显现能量的传输机制。从物理角度来看,高压线是借着周围的电场和磁场来传输能量。高压线附近的电磁场称为近场(near field),其中的磁场主要由导线中的电流产生(电流方向一正一反),电场主要由二线之间的电压差产生,二者正好相互垂直,以光速沿线流动(称为Poynting vector),因此可以传输能量。电压和电流以60 Hz的频率变化,但因为电场和磁场的方向一起跟着变,能量维持在同一方向传输。
这样看来,高压线的四周像是一条电磁场的大洪流,高场强区的横截面半径大约等于二线之间的距离。反而是导线内的电磁场系垂直于表面向内传播,并且迅速变为热能,所以导线的里面,不仅不能传输能量,还会造成奥姆损耗,甚至联机内损耗掉的能量也是从线外的电磁场传输进去的。
相对于地面,高压在线的电压高达几万甚至几十万伏。电场值是电压差除以距离,假如一个人脚着地,把手伸向一条高压线,等于把地面移向高压线,手和线越接近,其间的电场越强,接近到某个程度,电场会将空气中少数的游离电子加速到足够能量,把中性分子中的电子撞出来,再将这些电子一起加速,撞出更多电子,产生连锁效应,顿时在手和线之间造成一条导电通道,而人体和地面对60 Hz的低频电源也是导体,电流因此经由通道和人体传入地面,人就像被雷击一样。两条高压线之间要有相当距离,就是为了避免彼此之间的电场太强,而高压线的危险性不仅在于碰到线会致命,而是一进到电磁场的洪流区就有触电的可能。
PS1:老先生的儿子居然和我一级,有好事者欲介绍我们认识,因为他们认为“你们长得好像耶~”(其实,如果男生长的差不多胖瘦,而且在一个地方理发,还带一样的眼镜,就难免……)
PS2:最近又有当地报纸宣传高压电线容易致癌,又说苏澳某小学受到影响,有四人得癌症,耸人听闻。又说相关调查得到负结果有问题。现在看来,并非其然。
PS3:远程高压电采用直流输电,原则上不会有电磁辐射,只有磁场产生。考虑到没有报道说高压线附近看电视喇叭受到影响,预计多数情况下,该磁场的影响不会比地磁场更大。(这一点,由于缺乏数据,待考)
Friday, June 01, 2007
最近的两则消息
其一:在无锡,太湖水突然恶化,出现大量水华,自来水厂无能为力,生产出的自来水全部变色;纯净水价格暴涨,市民生活受到威胁。志勇家受到影响,被迫买50元一桶的纯净水。据家母反映,临近城市苏州短时间内还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实乃不幸中之幸。
其二,在厦门,关于市府要建准有毒PX化工厂一事引发广大市民恐慌,最终导致骚乱。数万市民上街抗议,不能确定基元家是不是也受到影响。此事的结局是:市府迫于压力宣布缓建(不是停建)化工厂,关于骚乱参与者无后续报道。
应该说,第一则消息完全是个悲剧,第二则消息则可以看作取得了一定胜利。预计迫于压力,PX化工厂即使强行上马,也会在所谓环保相关设备上至少表面上下足工夫,骗骗大家乐观的活下去。至于无锡或者整个苏南地区,如果夏天再发生一起类似事件,造成一段时间供水不足,加之气候反常,天气炎热,引发骚动在所难免。只是苏南人天生软弱,应该不会大规模抗议,最多是有钱的带着钱跑了,没钱的憧憬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跑,然后继续在这鱼和米仅出现在超市里的鱼米之乡受煎熬。
这件事情说来,本质上是这些地方走上工业化道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但是直接诱因倒是可以归于两地市府官员被“杨丽娟,毛新宇,芙蓉姐姐以及脑黄金脑白金灵魂附体”,做个秀都不会。之前去台南玩,听本地同学说:台南早些年也是一塌糊涂,后来来了个市长,任上没做什么别的,倒是天天种树,不料后来倒也青史留名,被人戏称“种树市长”。较之现在厦门的某位被人叫下台的何姓市长和无锡正在英国考察的市长先生,台南的这个种树市长先生倒也真是做了件好事,至少现在台南很漂亮,这点大家有目共睹。即使不说什么“每当看到了那些树,我就不禁想起了他”之类的肉麻话,这点政绩,也是很值得大书特书吹上一笔的。
记得以前跟猴头讨论,伊说薄熙来在大连没做什么事。我倒是觉得薄熙来除了挺了育明这个制造了一批猴头s的学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另外就是他在大连作秀作的很好。现在说到大连,人们多半会想到足球和美丽的大海(也不排除有猥琐男会想到MVs或者是[我这样的]学术男会想到大连理化所),在这些美丽的东西映衬下,预计是很少有人会联想那些高物价和低的工资。然后,大连就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了一个令人憧憬的地方(以至于每年我都要和猴头说:这次放假,我们一起去大连玩几天吧,住你家……),当然也带来薄的平步青云和仕途高升(我知道有别的原因……可是不是所有太子党都会那么为人所知)如果厦门和无锡有一个如薄般能来事的头头,现在的网络应该会 禾口言皆 许多。
PS:这件事情正在促使我考虑,要不要加入一些诸如绿色和平之类的组织……当然现在正在考虑中,不会断下决定,只是加入GreenPeace好像很简单……
Tuesday, May 29, 2007
好消息和坏消息
在此cong鹏飞,志勇还有叠哥发信人: xuanyou (火罹光之樱落乱舞), 信区: ypjh
标 题: 502是最棒的。。不管怎么样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9日12:27:00 星期二) , 站内信件
首先,要感谢在一起奋斗的组员
感谢鹏飞的报名以及叠哥的努力
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我很感激这次机会
这次的数模,是我大学以来最开心的一次了。。之后发详细的流程
暂时先赞大家一下。。
另外,赢么哥连续两年三等,gxgx
一等奖22 臧鹏飞 杨志勇 李叠 B
很快就要回去了,等着吃你们bg~
好消息2:
Experimental Setup准备好了,下周就可以开始做。
期待正结果中,虽然很难说……不管怎么样,有得做就好了
坏消息:
堂堂中华第一系,居然豢养了这样一帮满口仁义道德的禽兽:
分工详细:有人专门顺手牵羊,还吃窝边草;销赃之余,还把里面存的实验数据一并格式化了
还有人负责包庇袒护,一面说:我们是一个合作的群体,要互相宽容,不要搞大,就不要道歉了;另一面,丢失的数据,受害人还要负责加班重做一边,没有商量余地。
发指
Wednesday, May 23, 2007
国立清华大学校内游泳比赛……
男子蛙泳50m乙组:第十名 1min3s
男子蛙泳100m乙组:第九名 2min15s
以上是你看到的,两个都进了前十,很不错……当然以下内容是用来拆台的……
男子蛙泳50m乙组:第十名(共十一人报名,一人弃权……)
男子蛙泳100m乙组:第九名(共十一人报名,两人弃权……)
over~
Tuesday, May 22, 2007
对侧边栏评论的评论
话说blogger侧边栏十大用途,其中之一就是显示最新评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追求技术的萎缩学术男,小棍自然要把相关代码插到自己的blog里,以示自己稍微懂那么一点不是default的东西(这就是萎缩的学术男本性……)。不料上次不慎把东西弄丢了,霎时浑身不爽,找了个空就上网开始搜代码。幸运的是,这次上来就搜到一个ROC本地人写的部落格,上有一个侧边栏评论显示代码生成器(真是大快小棍心~×_×)。赶快ctrl C+V粘过来。保存刷新后一看,不错~~ 稍微修改了一下以后还真像一回事~ 只是担心身处大陆的本篮子大部分读者看不到,赶快发贴声明测试云云。
过了两天果然有反馈信息回来。果不其然,很有些人(包括万众orz的kunkun和叠哥)都看不到……这怎么行!只是前一段由于考试,无暇光顾blog。现在终于有了空,赶快来修改下。
所谓修改与hack,其实不过是粘贴别人写好的代码罢了……当然上来就是开Google搜,这次也搜到不少,只是大同小异,其中都提到要用到模板中的“添加元素”选项。小棍无论怎么找,模板中都没有这一项,真是奇了怪了……
抓狂加“闹心”之余,突然眼前闪出火花——难不成是我的blog有问题??恰好前几天新申了一个gmail。赶快拿出来试,又见了一个同名的兄弟blog——果然,即使用一样的模板,内容多了很多,什么添加feed,添加图标一应俱全——原来是当时我没有转成blogger beta……
搞了半天,终于发现原因是当年转blogger到beta时,一如既往的没有看说明,导致转移失败,现在还在用blogger alpha版……持续失意体前屈中……
痛定思痛之余,赶快亡羊补牢。于是新建了一个基于Google reader的新的侧边栏评论(就是大家看到的Comments Beta……萎缩学术之陋习还是改不了)只是风格大不 禾口言皆 ,丑了不少。但是,基于对技术的追求,预计这个Comments beta还是要留下来一段时间……希望今后能有所改观……
PS: Comments Beta 与 Comments 现在测试,请诸达人留下宝贵的反馈意见~ bow & 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