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是我室友告诉我的。
==========================
2000年8月某日,欧洲的一些地震台在北冰洋里测到一些奇怪的地震数据,原则上那个地方不该有地震,但是却发生了4.2级左右的地震。
我室友的老板比较早听说了这个消息,然后发现俄国人在那边搞军事演习,后来听说有艘潜艇沉了。于是他就把数据收集起来,开始算。因为这个是水中的爆炸,和正常的地壳里的地震不一样,但恰好他博士毕业论文就是研究水里的地震波能量传播的,算是有经验,于是很快就算出来了,大概有4吨TNT爆炸。然后除了一下潜艇鱼雷的装药,结论是,有5颗鱼雷爆炸。
于是2000年底发了一篇文章。
2001年,Kursk号潜艇被捞了起来,结果和计算是一致的。
=========================
话说前不久的核试验也是韩国人的地震台先发现的。人工地震与天然地震在震源机制上有本质区别,可以分辨
Saturday, May 30, 2009
Friday, May 29, 2009
再话地震
嗯,这是一篇拖了好久的文章了,本来年初就想写,可是后来事情太多,写写改改,最后成了这样。不过好处是,中间又查了很多东西,虽然现在有很多问题还是不能很确定,但是多数我尽力考察过了。最后还是声明,我不是正经研究地震的,虽然上过一些课,所以文中肯定有各种问题,希望有识之士不吝指正。
然后,推荐一篇文章,小刺猬和地震达人我室友都在不同场合推荐过,里面有对我室友前老板和系里最资深的地震学家金森博雄的采访,能代表现阶段主流地震学观点;但同时也有对声音最强的几个非主流地震学研究人士的采访,不同的声音都有,是我现阶段见过的最全面的。
说地震,还是先讲这样一件事:我在来球系之前,四川发生了大地震。当时bbs上有人讨论地震预报的问题。于是有在日本上过学的人上来说:
“以前在日本订过地震预报的电话通知,后来经常晚上电话开始响,接了以后听见倒计时:现在距地震5,4,3,2……折腾两次实在扛不住,就退了”
(这是在水木上看到的,原文大意如此。原来在特快版,还被转到过joke,可惜现在回去找已经找不到原文了)
当时看这个,并不是很理解,觉得笑话的成分多些。这个观点直到年初Berkeley的Richard Allen到球系做了一个报告才得到澄清。
*临震早期预警
Richard Allen在Berkeley建立了一套系统,叫ElarmS,原理是: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纵波振动小一些,但是跑得快,横波振动大些。他们在北加湾区附近布了非常密集的地震台站,用高速网络与Berkeley的中央计算机相连。一旦地震发生,当快速的纵波传到第一个台站,整个系统会自动警觉并初步计算震级和烈度,当第二个台站也感到纵波,系统会视震级自动停止危险项目,如工厂,核电站,地铁系统等等;当第三个台站也感到纵波,整个系统就可以确定震级,烈度并向公众发出预警。原则上,因为电磁波比有破坏力的地震波传播要快,只要台站够密,是可以向公众发出准确信息的,但是时间不会很长,这就是为什么收到警报以后,只有几秒钟的倒计时时间。
按照定义,Richard Allen的系统并不是地震预报(prediction)系统,而是一个早期预警(early warning)系统。预报系统是在地震没有发生时就发出警报,而早期预警只有当地震发生了,才会发出信号,而且原理上,早期预警系统总会有一个在震中附近的盲区,但这一区域又是震动最强的区域。但是,现在看来,这是我们能做到的最有效的系统了。
这个系统效果如何呢? Richard Allen讲了下面的故事:
Berkeley在07年10月中旬把这个实验系统安装好了,结果10月30号,在湾区San Jose就发生了一起5.6级的地震,距离安装好系统只有不到两周。当时Berkeley的图书馆里的书都被从书架上掀了下来(有校报照片为证)。但是该系统在地震波传到学校前10秒左右就给出了信号,这个时间已经够人远离危险物品了。
首战告捷,Richard Allen和同事们很兴奋。于是他们又想办法把南加的一部分地震网和北加的连起来,希望做一个整个加州的预警系统。在他们调试的时候,08年夏天,南加的Chino Hill又发生了一次5级左右的地震,造成不小恐慌。这次他们的系统也预报到了这次地震——只不过,比地震波传来晚了几秒。事后追查原因,发现是南加的网络在调试,地震台密度太稀,所以准确度和时效都下降。
吸取教训,Berkeley又联合了南加的若干学校和地质局的台站,把网络密度提高了不少。在我来了球系之后,08年12月考完期末考试,在北边的沙漠里又发生了一起不到5级的地震。这次地震连我都感受到了。可是这一次早期预警系统又出了问题,不仅预报的时间晚了10秒,而且震级估计为6级,能量差了数百倍。后来查原因,发现是原来的台站用的是公制单位(厘米),而新加入的台站用的是英寸。
日本人听说有这套系统,于是也引进了一套连在他们的地震网上。日本的地震网堪称是这个地球上最密最好的了。引入新系统后半年不到,在仙台附近也发生了一次地震,当时的效果是,提前几秒种,开往震中方向的新干线全部紧急刹车。这一次算是成功了,但是一个月后,在差不多同一位置也发生了地震,新干线也停车了,但是晚了十几秒,不过万幸的是地震并没有对铁路带来威胁。最近的一次预警是在09年初,东京湾发生了一次小地震,按照日本地震台网的标准,有一个台站收到足够强地震波信号,公共交通系统和大型工业要停止运行,如果有两个台站收到信号,就要向公众发出警告。因为只有一个台站收到了信号,所以就只是把东京的地铁停了。但是当时正是上下班高峰,事后还是造成了不小的混乱。事后日本人展开调查,发现是收到信号的那个地震台安装时标定出了问题。
预警系统在美国和在日本各做了三次预警,在两地都是一次成功两次失败,但是这已经是现在能达到的最好的精度了。也许以后随着地震台网的进一步密集,会更加完善些。需要指出的是,布地震台和联线高速计算机,都是要烧很多钱的家伙。中国大陆估计只有北京周边有这个条件。
说完了早期预警系统,再来说说预报。网上有人说,地震预报除了中国没有人做了,其实也不完全是,以前系里的老师Kerry Sieh也做过一些所谓Prediction的东西。他们的原理和国内一部分做“可公度”方法的人差不多:用地质学方法调查南加的San Andreas断层历史上的地震情况(直到1000-1500年之前)。因为现有的地震台网的历史还很短,只有几十年,所以用现有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肯定有很大误差,如果向前推一千年左右,从统计意义上会好些。
但是即便如此,统计的结果也不能令人满意:我算了一下链接中提供的San Andreas断层某一段大地震的重复发生周期,平均是133年发生一次,但是这个平均的方差是99年,也就是说,预测值和预测的误差是一个量级的,这种预测几乎没有什么统计规律可言。类似的,Wiki上也给出了一个Parkfield的例子:以前人们发现这一带的地震及其有规律,后来根据这个进行预测,但是最后预测失败,这也间接促成了美国不再进行地震预报的研究(详情在《地震预测真相》一文和wikipedia中有讲)。使用这种可公度,或者类似的统计/寻找数字规律方法进行地震预测,至少当前对中国是不可行的。
*地震局还可以做什么/遇到地震怎么办
其实除了正常的地震数据收集,科学研究以及推动科普工作,地震局还可以做这样一件事:对地震灾害进行评估及制图(Hazard Map),进一步对高危地区建筑进行规范。比如说,在地震相对高危区Pasadena,教学楼要建成什么样才安全。
先上一张照片:
这是我们学校正在修的化学系系馆。请注意钢筋的颜色,如果有经验的话,也请回忆一下自己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时候,如果学校修教学楼,用的是什么钢筋。顺便说一下,不是只有私立学校会如此烧钱修楼,前一段时间去一个稍远些的China town(Monterey Park,不是很有钱的社区)吃饭,饭店外面正在修一个停车场,也用这样的钢筋。
南加地区现在把大部分超过10层的楼上都装了传感器,我知道的包括我校图书馆和UCLA的生物楼。这些传感器不断监测小振动下楼的各个部分的振动扭曲情况,继而评估楼的振动模式,以及坚固程度之类。这些数据可以保证以后的楼更加抗震。
一年之前,似乎有好事者拍了一些汶川地震倒塌房屋的照片传到网上,不过似乎现在都和谐了。其实如果合适的话,我觉得木头房子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加州这边木头房子挺多的。如果是平房,木头房子倒了不会太重,也不至于压死很多人。建筑用的木头可以浸很多防腐剂,据说矗立70年不成问题。当然我对这个更加不懂,所以就不妄加评论了。可能国内没有很多木头,因为森林都被开荒成耕地了,而耕地都被开发商拉去盖楼了。
另外地震局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组织大家进行防震疏散演习。汶川地震里,有一个学校因为经常进行演习,结果没有师生伤亡,一时被传为佳话。去年11月23号,整个南加地区也进行了地震疏散演习(ShakeOut)。其实地震演习很简单,就是要求大家在听到警报后,首先迅速卧倒钻到桌子或者床下面,然后握紧桌脚或者床腿(所谓Drop-Cover-Hold on原则),最后,有序按照建筑物中的指示从逃生通道疏散到安全区域。当然对于这个Drop-Cover-Hold on原则,有人也有不同观点,认为应该躲在桌子或床的侧面(所谓生命三角),但是就我所知,日本和加州的应急规程上都是写,地震来了要躲在桌下防止外物砸伤,也有人称所谓生命三角的说法统计不完善,几率上并不比躲在桌下生存率更高。但不管怎么样,地震来的时候,保持镇定,不要乱跑,迅速找掩蔽,震动停止后有序疏散是保证自己生命安全的最好方法——但是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不是所有人在真正地震中都会做到这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地震演习的原因。
不过说到地震演习,确实很惭愧,演习头天我通宵写作业,结果演习睡过了……醒了以后去系里,发现按照演习标准我已经“被砸死在床上了”。前几天LA downtown发生了一次4.7级地震,我在系馆写作业,系馆突然开始晃,我第一反应是钻到桌子下面,系馆不晃了之后,我没有往楼外跑,而是先掏出电话来打。第二天我跟系里老师说这件事,结果被喷了,按照标准流程,我做的是很不对的——假如真有大地震来了,自己都保不住,煲电话粥一点用都没有。所以我觉得不断强化地震应急反应,经常组织演习,是一件很有用的事。
顺便发发牢骚,我以前的高中组织过防火演习,结果大家就像春游一样有说有笑晃晃就下去了,还有高三不参加类似演习活动,再后来好像没听说过了。如果真组织类似ShakeOut的大规模活动,估计抱怨耽误事的比认真参加的要多——虽然我相信这在美国也是一样,但是USGS一直在组织类似的活动,相比之下,国内的地震局似乎和谐许多,恐怕是地震局名声已经很臭了,不想再揽一个“又添乱”的骂名吧。这一点地震局要向男足学习,脸皮厚一点,到时候演习能多救一个人就是多救一个人。
其实地震局也挺惨,清水衙门,没钱,没事大家想不到他,组织个演习估计困难重重,出了事还要来挨骂,做的工作也很枯燥。在美国,USGS的地质调查员还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在国内,山沟里放一个地震台,然后还要派几个有技术的大学毕业生天天去守着,然后出了事,一群人出来喷他们——有多少人能足够有爱坚持做这个工作的?其实地球物理毕业生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去,比如石油公司,怎么说苦个几年挣够钱也就可以享清福了。
之前跟我室友讨论,他说国内的地方地震局确实有类似的问题,守地震台不全是民工工作,必须要懂一些地球物理知识,但是真正有这个技能的人很多也都能找到更加有前途的工作。于是现在各个省台都掌握了大量的数据,但是就是看不懂——用我室友的话说就是震源机制(断层的倾斜情况,最基本的地震学)都解不对。所以据说科大现在经常替各个省台培训青年技术骨干。他们回去以后,可以把之前的数据都分析一下,这样就可以对该省的断层分布情况更加清楚些,继而也慢慢可以画本地的Hazard Map。但是只要地球物理学继续不得到尊重,吸引不到人,高考没人愿意报球系,报了也要想办法转系,专业地震学研究单位就还是不能留住人。希望这一切都能慢慢能好起来。
再放两张中国地震分布图:
这两张图,一张是上世纪70年代及以前的地震分布,另一张较新的彩图是1999-2008的地震分布。重大的地震都标了震级。大家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家是不是离历史上发生大地震的地方很近。其实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地震比较多,这是因为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在此碰撞,升起青藏高原的同时,也在周围造成很多应力积累以及断层。
仔细想想,地震是天灾,我们是没有办法,但有很多人祸其实完全可以避免,只要:
——建筑部门仔细设计施工,不偷工减料
——中小学,医院等公共机构建立有效的疏散渠道,组织演习。
——地震局认真监测,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尽力宣传科普,鼓动大家都去认真学习遇到灾害该怎么做
——假如地震真来了,不慌张,有序疏散
总之就是,大家都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相信很多悲剧都可以避免。
先写这么多。过几天再写一部分关于国内地震预报的文章。
5/30
于Pasadena 宅
然后,推荐一篇文章,小刺猬和地震达人我室友都在不同场合推荐过,里面有对我室友前老板和系里最资深的地震学家金森博雄的采访,能代表现阶段主流地震学观点;但同时也有对声音最强的几个非主流地震学研究人士的采访,不同的声音都有,是我现阶段见过的最全面的。
说地震,还是先讲这样一件事:我在来球系之前,四川发生了大地震。当时bbs上有人讨论地震预报的问题。于是有在日本上过学的人上来说:
“以前在日本订过地震预报的电话通知,后来经常晚上电话开始响,接了以后听见倒计时:现在距地震5,4,3,2……折腾两次实在扛不住,就退了”
(这是在水木上看到的,原文大意如此。原来在特快版,还被转到过joke,可惜现在回去找已经找不到原文了)
当时看这个,并不是很理解,觉得笑话的成分多些。这个观点直到年初Berkeley的Richard Allen到球系做了一个报告才得到澄清。
*临震早期预警
Richard Allen在Berkeley建立了一套系统,叫ElarmS,原理是: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纵波振动小一些,但是跑得快,横波振动大些。他们在北加湾区附近布了非常密集的地震台站,用高速网络与Berkeley的中央计算机相连。一旦地震发生,当快速的纵波传到第一个台站,整个系统会自动警觉并初步计算震级和烈度,当第二个台站也感到纵波,系统会视震级自动停止危险项目,如工厂,核电站,地铁系统等等;当第三个台站也感到纵波,整个系统就可以确定震级,烈度并向公众发出预警。原则上,因为电磁波比有破坏力的地震波传播要快,只要台站够密,是可以向公众发出准确信息的,但是时间不会很长,这就是为什么收到警报以后,只有几秒钟的倒计时时间。
按照定义,Richard Allen的系统并不是地震预报(prediction)系统,而是一个早期预警(early warning)系统。预报系统是在地震没有发生时就发出警报,而早期预警只有当地震发生了,才会发出信号,而且原理上,早期预警系统总会有一个在震中附近的盲区,但这一区域又是震动最强的区域。但是,现在看来,这是我们能做到的最有效的系统了。
这个系统效果如何呢? Richard Allen讲了下面的故事:
Berkeley在07年10月中旬把这个实验系统安装好了,结果10月30号,在湾区San Jose就发生了一起5.6级的地震,距离安装好系统只有不到两周。当时Berkeley的图书馆里的书都被从书架上掀了下来(有校报照片为证)。但是该系统在地震波传到学校前10秒左右就给出了信号,这个时间已经够人远离危险物品了。
首战告捷,Richard Allen和同事们很兴奋。于是他们又想办法把南加的一部分地震网和北加的连起来,希望做一个整个加州的预警系统。在他们调试的时候,08年夏天,南加的Chino Hill又发生了一次5级左右的地震,造成不小恐慌。这次他们的系统也预报到了这次地震——只不过,比地震波传来晚了几秒。事后追查原因,发现是南加的网络在调试,地震台密度太稀,所以准确度和时效都下降。
吸取教训,Berkeley又联合了南加的若干学校和地质局的台站,把网络密度提高了不少。在我来了球系之后,08年12月考完期末考试,在北边的沙漠里又发生了一起不到5级的地震。这次地震连我都感受到了。可是这一次早期预警系统又出了问题,不仅预报的时间晚了10秒,而且震级估计为6级,能量差了数百倍。后来查原因,发现是原来的台站用的是公制单位(厘米),而新加入的台站用的是英寸。
日本人听说有这套系统,于是也引进了一套连在他们的地震网上。日本的地震网堪称是这个地球上最密最好的了。引入新系统后半年不到,在仙台附近也发生了一次地震,当时的效果是,提前几秒种,开往震中方向的新干线全部紧急刹车。这一次算是成功了,但是一个月后,在差不多同一位置也发生了地震,新干线也停车了,但是晚了十几秒,不过万幸的是地震并没有对铁路带来威胁。最近的一次预警是在09年初,东京湾发生了一次小地震,按照日本地震台网的标准,有一个台站收到足够强地震波信号,公共交通系统和大型工业要停止运行,如果有两个台站收到信号,就要向公众发出警告。因为只有一个台站收到了信号,所以就只是把东京的地铁停了。但是当时正是上下班高峰,事后还是造成了不小的混乱。事后日本人展开调查,发现是收到信号的那个地震台安装时标定出了问题。
预警系统在美国和在日本各做了三次预警,在两地都是一次成功两次失败,但是这已经是现在能达到的最好的精度了。也许以后随着地震台网的进一步密集,会更加完善些。需要指出的是,布地震台和联线高速计算机,都是要烧很多钱的家伙。中国大陆估计只有北京周边有这个条件。
说完了早期预警系统,再来说说预报。网上有人说,地震预报除了中国没有人做了,其实也不完全是,以前系里的老师Kerry Sieh也做过一些所谓Prediction的东西。他们的原理和国内一部分做“可公度”方法的人差不多:用地质学方法调查南加的San Andreas断层历史上的地震情况(直到1000-1500年之前)。因为现有的地震台网的历史还很短,只有几十年,所以用现有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肯定有很大误差,如果向前推一千年左右,从统计意义上会好些。
但是即便如此,统计的结果也不能令人满意:我算了一下链接中提供的San Andreas断层某一段大地震的重复发生周期,平均是133年发生一次,但是这个平均的方差是99年,也就是说,预测值和预测的误差是一个量级的,这种预测几乎没有什么统计规律可言。类似的,Wiki上也给出了一个Parkfield的例子:以前人们发现这一带的地震及其有规律,后来根据这个进行预测,但是最后预测失败,这也间接促成了美国不再进行地震预报的研究(详情在《地震预测真相》一文和wikipedia中有讲)。使用这种可公度,或者类似的统计/寻找数字规律方法进行地震预测,至少当前对中国是不可行的。
*地震局还可以做什么/遇到地震怎么办
其实除了正常的地震数据收集,科学研究以及推动科普工作,地震局还可以做这样一件事:对地震灾害进行评估及制图(Hazard Map),进一步对高危地区建筑进行规范。比如说,在地震相对高危区Pasadena,教学楼要建成什么样才安全。
先上一张照片:
这是我们学校正在修的化学系系馆。请注意钢筋的颜色,如果有经验的话,也请回忆一下自己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时候,如果学校修教学楼,用的是什么钢筋。顺便说一下,不是只有私立学校会如此烧钱修楼,前一段时间去一个稍远些的China town(Monterey Park,不是很有钱的社区)吃饭,饭店外面正在修一个停车场,也用这样的钢筋。
南加地区现在把大部分超过10层的楼上都装了传感器,我知道的包括我校图书馆和UCLA的生物楼。这些传感器不断监测小振动下楼的各个部分的振动扭曲情况,继而评估楼的振动模式,以及坚固程度之类。这些数据可以保证以后的楼更加抗震。
一年之前,似乎有好事者拍了一些汶川地震倒塌房屋的照片传到网上,不过似乎现在都和谐了。其实如果合适的话,我觉得木头房子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加州这边木头房子挺多的。如果是平房,木头房子倒了不会太重,也不至于压死很多人。建筑用的木头可以浸很多防腐剂,据说矗立70年不成问题。当然我对这个更加不懂,所以就不妄加评论了。可能国内没有很多木头,因为森林都被开荒成耕地了,而耕地都被开发商拉去盖楼了。
另外地震局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组织大家进行防震疏散演习。汶川地震里,有一个学校因为经常进行演习,结果没有师生伤亡,一时被传为佳话。去年11月23号,整个南加地区也进行了地震疏散演习(ShakeOut)。其实地震演习很简单,就是要求大家在听到警报后,首先迅速卧倒钻到桌子或者床下面,然后握紧桌脚或者床腿(所谓Drop-Cover-Hold on原则),最后,有序按照建筑物中的指示从逃生通道疏散到安全区域。当然对于这个Drop-Cover-Hold on原则,有人也有不同观点,认为应该躲在桌子或床的侧面(所谓生命三角),但是就我所知,日本和加州的应急规程上都是写,地震来了要躲在桌下防止外物砸伤,也有人称所谓生命三角的说法统计不完善,几率上并不比躲在桌下生存率更高。但不管怎么样,地震来的时候,保持镇定,不要乱跑,迅速找掩蔽,震动停止后有序疏散是保证自己生命安全的最好方法——但是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不是所有人在真正地震中都会做到这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地震演习的原因。
不过说到地震演习,确实很惭愧,演习头天我通宵写作业,结果演习睡过了……醒了以后去系里,发现按照演习标准我已经“被砸死在床上了”。前几天LA downtown发生了一次4.7级地震,我在系馆写作业,系馆突然开始晃,我第一反应是钻到桌子下面,系馆不晃了之后,我没有往楼外跑,而是先掏出电话来打。第二天我跟系里老师说这件事,结果被喷了,按照标准流程,我做的是很不对的——假如真有大地震来了,自己都保不住,煲电话粥一点用都没有。所以我觉得不断强化地震应急反应,经常组织演习,是一件很有用的事。
顺便发发牢骚,我以前的高中组织过防火演习,结果大家就像春游一样有说有笑晃晃就下去了,还有高三不参加类似演习活动,再后来好像没听说过了。如果真组织类似ShakeOut的大规模活动,估计抱怨耽误事的比认真参加的要多——虽然我相信这在美国也是一样,但是USGS一直在组织类似的活动,相比之下,国内的地震局似乎和谐许多,恐怕是地震局名声已经很臭了,不想再揽一个“又添乱”的骂名吧。这一点地震局要向男足学习,脸皮厚一点,到时候演习能多救一个人就是多救一个人。
其实地震局也挺惨,清水衙门,没钱,没事大家想不到他,组织个演习估计困难重重,出了事还要来挨骂,做的工作也很枯燥。在美国,USGS的地质调查员还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在国内,山沟里放一个地震台,然后还要派几个有技术的大学毕业生天天去守着,然后出了事,一群人出来喷他们——有多少人能足够有爱坚持做这个工作的?其实地球物理毕业生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去,比如石油公司,怎么说苦个几年挣够钱也就可以享清福了。
之前跟我室友讨论,他说国内的地方地震局确实有类似的问题,守地震台不全是民工工作,必须要懂一些地球物理知识,但是真正有这个技能的人很多也都能找到更加有前途的工作。于是现在各个省台都掌握了大量的数据,但是就是看不懂——用我室友的话说就是震源机制(断层的倾斜情况,最基本的地震学)都解不对。所以据说科大现在经常替各个省台培训青年技术骨干。他们回去以后,可以把之前的数据都分析一下,这样就可以对该省的断层分布情况更加清楚些,继而也慢慢可以画本地的Hazard Map。但是只要地球物理学继续不得到尊重,吸引不到人,高考没人愿意报球系,报了也要想办法转系,专业地震学研究单位就还是不能留住人。希望这一切都能慢慢能好起来。
再放两张中国地震分布图:
这两张图,一张是上世纪70年代及以前的地震分布,另一张较新的彩图是1999-2008的地震分布。重大的地震都标了震级。大家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家是不是离历史上发生大地震的地方很近。其实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地震比较多,这是因为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在此碰撞,升起青藏高原的同时,也在周围造成很多应力积累以及断层。
仔细想想,地震是天灾,我们是没有办法,但有很多人祸其实完全可以避免,只要:
——建筑部门仔细设计施工,不偷工减料
——中小学,医院等公共机构建立有效的疏散渠道,组织演习。
——地震局认真监测,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尽力宣传科普,鼓动大家都去认真学习遇到灾害该怎么做
——假如地震真来了,不慌张,有序疏散
总之就是,大家都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相信很多悲剧都可以避免。
先写这么多。过几天再写一部分关于国内地震预报的文章。
5/30
于Pasadena 宅
Sunday, May 24, 2009
朝鲜试爆核弹一颗
地震数据如下(感谢我室友提供消息):
http://earthquake.usgs.gov/eqcenter/recenteqsww/Quakes/us2009hbaf.php#details
Earthquake Details
Magnitude
4.7
Date-Time
Monday, May 25, 2009 at 00:54:43 UTC
Monday, May 25, 2009 at 09:54:43 AM at epicenter
Time of Earthquake in other Time Zones
Location
41.331°N, 129.011°E
Depth
0 km (~0 mile) set by location program
Region
NORTH KOREA
Distances
75 km (45 miles) NNW of Kimchaek, North Korea
95 km (60 miles) SW of Chongjin, North Korea
180 km (110 miles) SSW of Yanji, Jilin, China
380 km (235 miles) NE of PYONGYANG, North Korea
Location Uncertainty
horizontal +/- 5.3 km (3.3 miles); depth fixed by location program
Parameters
NST= 76, Nph= 76, Dmin=474.4 km, Rmss=0.8 sec, Gp= 68°,
M-type=body wave magnitude (Mb), Version=8
Source
USGS NEIC (WDCS-D)
Event ID
us2009hbaf
4.7级地震能量相当于一万吨左右TNT
http://earthquake.usgs.gov/eqcenter/recenteqsww/Quakes/us2009hbaf.php#details
Earthquake Details
Magnitude
4.7
Date-Time
Monday, May 25, 2009 at 00:54:43 UTC
Monday, May 25, 2009 at 09:54:43 AM at epicenter
Time of Earthquake in other Time Zones
Location
41.331°N, 129.011°E
Depth
0 km (~0 mile) set by location program
Region
NORTH KOREA
Distances
75 km (45 miles) NNW of Kimchaek, North Korea
95 km (60 miles) SW of Chongjin, North Korea
180 km (110 miles) SSW of Yanji, Jilin, China
380 km (235 miles) NE of PYONGYANG, North Korea
Location Uncertainty
horizontal +/- 5.3 km (3.3 miles); depth fixed by location program
Parameters
NST= 76, Nph= 76, Dmin=474.4 km, Rmss=0.8 sec, Gp= 68°,
M-type=body wave magnitude (Mb), Version=8
Source
USGS NEIC (WDCS-D)
Event ID
us2009hbaf
4.7级地震能量相当于一万吨左右TNT
Friday, May 15, 2009
屋漏更遭连阴雨
今天看到学校住房抽签排序,我排在322位,前260位有房子。按师兄的说法:“waiting list这个位置大概要等到2010年就能排到学校房子了”
这迫使我考察了一下系办公室。最后发现:我们实验室有一个冰箱,有厨房,厨房里有电磁炉可以用平底锅。一楼有洗手间和一个小浴室。洗衣服的地方是住宿区公用的,有卡就能进去。
看来我要严肃考虑一下搬到办公室去住了。
这迫使我考察了一下系办公室。最后发现:我们实验室有一个冰箱,有厨房,厨房里有电磁炉可以用平底锅。一楼有洗手间和一个小浴室。洗衣服的地方是住宿区公用的,有卡就能进去。
看来我要严肃考虑一下搬到办公室去住了。
Thursday, May 14, 2009
补牙账单
臼齿一颗,出现一个洞,需要补
账单如下:
根管治疗,杀神经:$800,保险付600,自己付200
后根管治疗,重造牙冠:$727,保险付267,自己付460
合计:$1527,自己付$660。
===========================================
参考:LAX-PVG往返机票:~$750(上次回国价格)
国内补牙:~¥1000
账单如下:
根管治疗,杀神经:$800,保险付600,自己付200
后根管治疗,重造牙冠:$727,保险付267,自己付460
合计:$1527,自己付$660。
===========================================
参考:LAX-PVG往返机票:~$750(上次回国价格)
国内补牙:~¥1000
Saturday, May 02, 2009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