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29, 2009

再话地震

嗯,这是一篇拖了好久的文章了,本来年初就想写,可是后来事情太多,写写改改,最后成了这样。不过好处是,中间又查了很多东西,虽然现在有很多问题还是不能很确定,但是多数我尽力考察过了。最后还是声明,我不是正经研究地震的,虽然上过一些课,所以文中肯定有各种问题,希望有识之士不吝指正。

然后,推荐一篇文章,小刺猬和地震达人我室友都在不同场合推荐过,里面有对我室友前老板和系里最资深的地震学家金森博雄的采访,能代表现阶段主流地震学观点;但同时也有对声音最强的几个非主流地震学研究人士的采访,不同的声音都有,是我现阶段见过的最全面的。

说地震,还是先讲这样一件事:我在来球系之前,四川发生了大地震。当时bbs上有人讨论地震预报的问题。于是有在日本上过学的人上来说:

“以前在日本订过地震预报的电话通知,后来经常晚上电话开始响,接了以后听见倒计时:现在距地震5,4,3,2……折腾两次实在扛不住,就退了”

(这是在水木上看到的,原文大意如此。原来在特快版,还被转到过joke,可惜现在回去找已经找不到原文了)

当时看这个,并不是很理解,觉得笑话的成分多些。这个观点直到年初Berkeley的Richard Allen到球系做了一个报告才得到澄清。

*临震早期预警

Richard Allen在Berkeley建立了一套系统,叫ElarmS,原理是: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纵波振动小一些,但是跑得快,横波振动大些。他们在北加湾区附近布了非常密集的地震台站,用高速网络与Berkeley的中央计算机相连。一旦地震发生,当快速的纵波传到第一个台站,整个系统会自动警觉并初步计算震级和烈度,当第二个台站也感到纵波,系统会视震级自动停止危险项目,如工厂,核电站,地铁系统等等;当第三个台站也感到纵波,整个系统就可以确定震级,烈度并向公众发出预警。原则上,因为电磁波比有破坏力的地震波传播要快,只要台站够密,是可以向公众发出准确信息的,但是时间不会很长,这就是为什么收到警报以后,只有几秒钟的倒计时时间。

按照定义,Richard Allen的系统并不是地震预报(prediction)系统,而是一个早期预警(early warning)系统。预报系统是在地震没有发生时就发出警报,而早期预警只有当地震发生了,才会发出信号,而且原理上,早期预警系统总会有一个在震中附近的盲区,但这一区域又是震动最强的区域。但是,现在看来,这是我们能做到的最有效的系统了。

这个系统效果如何呢? Richard Allen讲了下面的故事:

Berkeley在07年10月中旬把这个实验系统安装好了,结果10月30号,在湾区San Jose就发生了一起5.6级的地震,距离安装好系统只有不到两周。当时Berkeley的图书馆里的书都被从书架上掀了下来(有校报照片为证)。但是该系统在地震波传到学校前10秒左右就给出了信号,这个时间已经够人远离危险物品了。

首战告捷,Richard Allen和同事们很兴奋。于是他们又想办法把南加的一部分地震网和北加的连起来,希望做一个整个加州的预警系统。在他们调试的时候,08年夏天,南加的Chino Hill又发生了一次5级左右的地震,造成不小恐慌。这次他们的系统也预报到了这次地震——只不过,比地震波传来晚了几秒。事后追查原因,发现是南加的网络在调试,地震台密度太稀,所以准确度和时效都下降。

吸取教训,Berkeley又联合了南加的若干学校和地质局的台站,把网络密度提高了不少。在我来了球系之后,08年12月考完期末考试,在北边的沙漠里又发生了一起不到5级的地震。这次地震连我都感受到了。可是这一次早期预警系统又出了问题,不仅预报的时间晚了10秒,而且震级估计为6级,能量差了数百倍。后来查原因,发现是原来的台站用的是公制单位(厘米),而新加入的台站用的是英寸。

日本人听说有这套系统,于是也引进了一套连在他们的地震网上。日本的地震网堪称是这个地球上最密最好的了。引入新系统后半年不到,在仙台附近也发生了一次地震,当时的效果是,提前几秒种,开往震中方向的新干线全部紧急刹车。这一次算是成功了,但是一个月后,在差不多同一位置也发生了地震,新干线也停车了,但是晚了十几秒,不过万幸的是地震并没有对铁路带来威胁。最近的一次预警是在09年初,东京湾发生了一次小地震,按照日本地震台网的标准,有一个台站收到足够强地震波信号,公共交通系统和大型工业要停止运行,如果有两个台站收到信号,就要向公众发出警告。因为只有一个台站收到了信号,所以就只是把东京的地铁停了。但是当时正是上下班高峰,事后还是造成了不小的混乱。事后日本人展开调查,发现是收到信号的那个地震台安装时标定出了问题。

预警系统在美国和在日本各做了三次预警,在两地都是一次成功两次失败,但是这已经是现在能达到的最好的精度了。也许以后随着地震台网的进一步密集,会更加完善些。需要指出的是,布地震台和联线高速计算机,都是要烧很多钱的家伙。中国大陆估计只有北京周边有这个条件。

说完了早期预警系统,再来说说预报。网上有人说,地震预报除了中国没有人做了,其实也不完全是,以前系里的老师Kerry Sieh也做过一些所谓Prediction的东西。他们的原理和国内一部分做“可公度”方法的人差不多:用地质学方法调查南加的San Andreas断层历史上的地震情况(直到1000-1500年之前)。因为现有的地震台网的历史还很短,只有几十年,所以用现有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肯定有很大误差,如果向前推一千年左右,从统计意义上会好些。

但是即便如此,统计的结果也不能令人满意:我算了一下链接中提供的San Andreas断层某一段大地震的重复发生周期,平均是133年发生一次,但是这个平均的方差是99年,也就是说,预测值和预测的误差是一个量级的,这种预测几乎没有什么统计规律可言。类似的,Wiki上也给出了一个Parkfield的例子:以前人们发现这一带的地震及其有规律,后来根据这个进行预测,但是最后预测失败,这也间接促成了美国不再进行地震预报的研究(详情在《地震预测真相》一文和wikipedia中有讲)。使用这种可公度,或者类似的统计/寻找数字规律方法进行地震预测,至少当前对中国是不可行的。

*地震局还可以做什么/遇到地震怎么办

其实除了正常的地震数据收集,科学研究以及推动科普工作,地震局还可以做这样一件事:对地震灾害进行评估及制图(Hazard Map),进一步对高危地区建筑进行规范。比如说,在地震相对高危区Pasadena,教学楼要建成什么样才安全。

先上一张照片:


这是我们学校正在修的化学系系馆。请注意钢筋的颜色,如果有经验的话,也请回忆一下自己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时候,如果学校修教学楼,用的是什么钢筋。顺便说一下,不是只有私立学校会如此烧钱修楼,前一段时间去一个稍远些的China town(Monterey Park,不是很有钱的社区)吃饭,饭店外面正在修一个停车场,也用这样的钢筋。

南加地区现在把大部分超过10层的楼上都装了传感器,我知道的包括我校图书馆和UCLA的生物楼。这些传感器不断监测小振动下楼的各个部分的振动扭曲情况,继而评估楼的振动模式,以及坚固程度之类。这些数据可以保证以后的楼更加抗震。

一年之前,似乎有好事者拍了一些汶川地震倒塌房屋的照片传到网上,不过似乎现在都和谐了。其实如果合适的话,我觉得木头房子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加州这边木头房子挺多的。如果是平房,木头房子倒了不会太重,也不至于压死很多人。建筑用的木头可以浸很多防腐剂,据说矗立70年不成问题。当然我对这个更加不懂,所以就不妄加评论了。可能国内没有很多木头,因为森林都被开荒成耕地了,而耕地都被开发商拉去盖楼了。

另外地震局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组织大家进行防震疏散演习。汶川地震里,有一个学校因为经常进行演习,结果没有师生伤亡,一时被传为佳话。去年11月23号,整个南加地区也进行了地震疏散演习(ShakeOut)。其实地震演习很简单,就是要求大家在听到警报后,首先迅速卧倒钻到桌子或者床下面,然后握紧桌脚或者床腿(所谓Drop-Cover-Hold on原则),最后,有序按照建筑物中的指示从逃生通道疏散到安全区域。当然对于这个Drop-Cover-Hold on原则,有人也有不同观点,认为应该躲在桌子或床的侧面(所谓生命三角),但是就我所知,日本和加州的应急规程上都是写,地震来了要躲在桌下防止外物砸伤,也有人称所谓生命三角的说法统计不完善,几率上并不比躲在桌下生存率更高。但不管怎么样,地震来的时候,保持镇定,不要乱跑,迅速找掩蔽,震动停止后有序疏散是保证自己生命安全的最好方法——但是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不是所有人在真正地震中都会做到这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地震演习的原因。

不过说到地震演习,确实很惭愧,演习头天我通宵写作业,结果演习睡过了……醒了以后去系里,发现按照演习标准我已经“被砸死在床上了”。前几天LA downtown发生了一次4.7级地震,我在系馆写作业,系馆突然开始晃,我第一反应是钻到桌子下面,系馆不晃了之后,我没有往楼外跑,而是先掏出电话来打。第二天我跟系里老师说这件事,结果被喷了,按照标准流程,我做的是很不对的——假如真有大地震来了,自己都保不住,煲电话粥一点用都没有。所以我觉得不断强化地震应急反应,经常组织演习,是一件很有用的事。

顺便发发牢骚,我以前的高中组织过防火演习,结果大家就像春游一样有说有笑晃晃就下去了,还有高三不参加类似演习活动,再后来好像没听说过了。如果真组织类似ShakeOut的大规模活动,估计抱怨耽误事的比认真参加的要多——虽然我相信这在美国也是一样,但是USGS一直在组织类似的活动,相比之下,国内的地震局似乎和谐许多,恐怕是地震局名声已经很臭了,不想再揽一个“又添乱”的骂名吧。这一点地震局要向男足学习,脸皮厚一点,到时候演习能多救一个人就是多救一个人。

其实地震局也挺惨,清水衙门,没钱,没事大家想不到他,组织个演习估计困难重重,出了事还要来挨骂,做的工作也很枯燥。在美国,USGS的地质调查员还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在国内,山沟里放一个地震台,然后还要派几个有技术的大学毕业生天天去守着,然后出了事,一群人出来喷他们——有多少人能足够有爱坚持做这个工作的?其实地球物理毕业生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去,比如石油公司,怎么说苦个几年挣够钱也就可以享清福了。

之前跟我室友讨论,他说国内的地方地震局确实有类似的问题,守地震台不全是民工工作,必须要懂一些地球物理知识,但是真正有这个技能的人很多也都能找到更加有前途的工作。于是现在各个省台都掌握了大量的数据,但是就是看不懂——用我室友的话说就是震源机制(断层的倾斜情况,最基本的地震学)都解不对。所以据说科大现在经常替各个省台培训青年技术骨干。他们回去以后,可以把之前的数据都分析一下,这样就可以对该省的断层分布情况更加清楚些,继而也慢慢可以画本地的Hazard Map。但是只要地球物理学继续不得到尊重,吸引不到人,高考没人愿意报球系,报了也要想办法转系,专业地震学研究单位就还是不能留住人。希望这一切都能慢慢能好起来。

再放两张中国地震分布图:




这两张图,一张是上世纪70年代及以前的地震分布,另一张较新的彩图是1999-2008的地震分布。重大的地震都标了震级。大家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家是不是离历史上发生大地震的地方很近。其实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地震比较多,这是因为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在此碰撞,升起青藏高原的同时,也在周围造成很多应力积累以及断层。

仔细想想,地震是天灾,我们是没有办法,但有很多人祸其实完全可以避免,只要:

——建筑部门仔细设计施工,不偷工减料
——中小学,医院等公共机构建立有效的疏散渠道,组织演习。
——地震局认真监测,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尽力宣传科普,鼓动大家都去认真学习遇到灾害该怎么做
——假如地震真来了,不慌张,有序疏散

总之就是,大家都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相信很多悲剧都可以避免。

先写这么多。过几天再写一部分关于国内地震预报的文章。

5/30

于Pasadena 宅

1 comment:

kun said...

木头房子的话,高度有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