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29, 2007

好消息和坏消息

好消息:

发信人: xuanyou (火罹光之樱落乱舞), 信区: ypjh
标 题: 502是最棒的。。不管怎么样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5月29日12:27:00 星期二) , 站内信件
首先,要感谢在一起奋斗的组员
感谢鹏飞的报名以及叠哥的努力
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我很感激这次机会
这次的数模,是我大学以来最开心的一次了。。之后发详细的流程
暂时先赞大家一下。。
另外,赢么哥连续两年三等,gxgx
一等奖22 臧鹏飞 杨志勇 李叠 B

在此cong鹏飞,志勇还有叠哥

很快就要回去了,等着吃你们bg~

好消息2:

Experimental Setup准备好了,下周就可以开始做。

期待正结果中,虽然很难说……不管怎么样,有得做就好了

坏消息:

堂堂中华第一系,居然豢养了这样一帮满口仁义道德的禽兽

分工详细:有人专门顺手牵羊,还吃窝边草;销赃之余,还把里面存的实验数据一并格式化了

还有人负责包庇袒护,一面说:我们是一个合作的群体,要互相宽容,不要搞大,就不要道歉了;另一面,丢失的数据,受害人还要负责加班重做一边,没有商量余地。

发指

Wednesday, May 23, 2007

国立清华大学校内游泳比赛……

刚刚参加“国立清华大学校内游泳比赛”回来,以下是成绩:

男子蛙泳50m乙组:第十名 1min3s
男子蛙泳100m乙组:第九名 2min15s

以上是你看到的,两个都进了前十,很不错……当然以下内容是用来拆台的……

男子蛙泳50m乙组:第十名(共十一人报名,一人弃权……)
男子蛙泳100m乙组:第九名(共十一人报名,两人弃权……)

over~

Tuesday, May 22, 2007

对侧边栏评论的评论

前一段时间把blogger的模板毁了,只好重新来过。其中损失最大的,当属我上次花了两天时间整出来的侧边栏评论。所以这次恢复的重头戏也是这一项。不料这次的侧边栏评论倒是给我新添了不少麻烦,套用贼变的口头禅就是:“闹心……”

话说blogger侧边栏十大用途,其中之一就是显示最新评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追求技术的萎缩学术男,小棍自然要把相关代码插到自己的blog里,以示自己稍微懂那么一点不是default的东西(这就是萎缩的学术男本性……)。不料上次不慎把东西弄丢了,霎时浑身不爽,找了个空就上网开始搜代码。幸运的是,这次上来就搜到一个ROC本地人写的部落格,上有一个侧边栏评论显示代码生成器(真是大快小棍心~×_×)。赶快ctrl C+V粘过来。保存刷新后一看,不错~~ 稍微修改了一下以后还真像一回事~ 只是担心身处大陆的本篮子大部分读者看不到,赶快发贴声明测试云云。

过了两天果然有反馈信息回来。果不其然,很有些人(包括万众orz的kunkun和叠哥)都看不到……这怎么行!只是前一段由于考试,无暇光顾blog。现在终于有了空,赶快来修改下。

所谓修改与hack,其实不过是粘贴别人写好的代码罢了……当然上来就是开Google搜,这次也搜到不少,只是大同小异,其中都提到要用到模板中的“添加元素”选项。小棍无论怎么找,模板中都没有这一项,真是奇了怪了……

抓狂加“闹心”之余,突然眼前闪出火花——难不成是我的blog有问题??恰好前几天新申了一个gmail。赶快拿出来试,又见了一个同名的兄弟blog——果然,即使用一样的模板,内容多了很多,什么添加feed,添加图标一应俱全——原来是当时我没有转成blogger beta……

搞了半天,终于发现原因是当年转blogger到beta时,一如既往的没有看说明,导致转移失败,现在还在用blogger alpha版……持续失意体前屈中……

痛定思痛之余,赶快亡羊补牢。于是新建了一个基于Google reader的新的侧边栏评论(就是大家看到的Comments Beta……萎缩学术之陋习还是改不了)只是风格大不 禾口言皆 ,丑了不少。但是,基于对技术的追求,预计这个Comments beta还是要留下来一段时间……希望今后能有所改观……

PS: Comments Beta 与 Comments 现在测试,请诸达人留下宝贵的反馈意见~ bow & orz~

Monday, May 21, 2007

东海岸花莲行照片:太鲁阁










这些照片中,后面关于峡谷的部分都是在号称“台湾第一名胜”(某克语)的太鲁阁峡谷拍摄的。太鲁阁峡谷几乎全是石灰岩构成的峭壁和深渊,及其险峻。个人认为“第一名胜”名不虚传……
前面的两张照片是在花莲县和台东县交界的北回归线拍摄的,虽然不是第一次去热带,但是这种典型热带海洋风光还是颇令人赞叹~

东海岸花莲行照片选






这是我照的一部分,主要是花莲的清水断崖和七星潭
这两个地方都是挨着太平洋,没想到太平洋的水这么绿……太漂亮了
清水断崖是那种典型的一边是峭壁,一边是大海的情况,我们去的时候正在下雨,虽然天气不好,摄影受到很大影响,但是仍然掩盖不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色
这次出去,最大的感觉是:照相机再好,也不如眼睛好用……有些东西,我们现有的技术是无力说明的……

Sunday, May 20, 2007

Hell, it's about time……

刚从花莲回来,恍然间发现期待已久的玻璃渣终于放出了新游戏。现在38楼还有长沙和郑州的war3族们该动手准备迎接新挑战了吧(这帮人好像赶时髦的居多)。Sc2的CG只有一句台词:Hell,it's about time. 也许,星际的时代又要到来了。

但是对我而言,玻璃渣的游戏实在离的还远,真正的hell倒是会出现在从今天开始的一周:在这一周里,要做的事情有:

做实验
交一份30页的固体物理导论作业
游泳课和游泳比赛
上课
继续读文献
准备一个seminar报告
准备和国推组组长面谈,讨论我上周翘掉的和他的关于手造放大器的讨论(……)
把花莲的照片整理出来,写入blog
etc

每一个事情大概要花4到40h准备……我从花莲回来的车上就一直在估计应该怎么安排,越想越心慌……真是ft。本来昨天要凌晨起来写作业,只是实在扛不住,起来时就已经是7点了……

Hell, 这个星期的真实写照,it's ACTUALLY about time.....

Friday, May 11, 2007

电动前的电动~

电动考试在即,这一段时间也一直在很变态的看电动,包括长时间连续刷夜之类,确实很辛苦……连我都不得不承认……

长此以往,人何以堪??所以,还是要劳逸结合(其实就是给我打电动游戏找借口罢了……)

最近手很痒,某一天看电动时不禁想起diablo来。这可是我从初中开始就打的游戏,当时还没出资料片呢,只有五个人物……到现在1.11,掐指算来,也有快十年了吧。当然,如果说的再夸张一点,这个游戏已经陪伴我跨越了一个世纪。只是遗憾的是,在此之前我还没有在单人难度下不修改成功打死普通难度第一幕下的千手安娜利尔女士……可见我天生没有打游戏的天赋。

于是准备开始打。准备之前,先上网查资料,看什么人物最省力,最容易过关。各大bbs问过来,最后还是发现我每次都用,用了就死,死了就改,改了就觉得没意思而不打的男巫Necromancer……而且还是召唤系的。用豹豹——本层楼的diablo权威的话说,召唤男巫是“一手叼着烟都不会死”的硬角~

查资料就用了三天,功课做的巨详细,只要愿意装菜鸟(其实不用装),总有人好为人师……只是还没开始打呢……心想这样下去,不要说电动考试,岂不是到回去,普通都过不了。不过不用我担心,现在看来,情况比我想象的好很多。果然是打到现在,一次都没死过。早先天天陪伴我的“你挂了!按esc继续”(或是“你挂了!你的英名永存人心……”)一去不复返了!这两天总共打了十个小时(真堕落……),已经到第四幕,该单挑大菠萝先生了。虽然这个速度已经慢的不能再慢,但是每每碰到大boss,一帮排骨小弟一拥而上,切瓜剁菜般把伊放倒在地,一如当年伊把我放倒在地一般飘逸,这种报复的快感,确实难以言状。

然则又出了新的问题,现在更大的乐趣,已经不在玩游戏本身,而是到网上装菜,看他们的回复,一旦发现和我相同的想法,便沾沾自喜,仿佛得到高人承认,自己也跃居高人一席。这是何等的Q精神!今天下午尤甚,每踩一个路标,便要存盘退出,上网刷新一番,看刚挖的坑,是不是又有人掉进去了。无奈diablo虽老,仍是版上亘古不变的万年精华老坑,但凡有人挖,就会有人心甘情愿往下跳,以致现在每坑都能在一个工作日之内上到“本版今日热门话题”。每每阅水,心中便喜不自胜,仿佛挖diablo的坑,比亲自手刃diablo更快乐。难不成又堕入一个新的心理问题魔掌?

罢罢,继续diablo去~明日收工,继续和人讨论电动。只是要说明,此电动,不是彼电动……

Sunday, May 06, 2007

报告bug……

刚才发现的

原来删除评论后还会在旁边露出来……

白删了!

Update
刚写完,刷新一下就出来正常的了

真无奈……

Friday, May 04, 2007

泛学术也是心理疾病……

最近没发生什么事,但是不代表不会发生什么事……仔细回忆一下最近的状况,发现自己变得极端学术化,虽然以前也是比较学术的,但是没有现在这么极端。总结表现如下:

1. 平常还算比较正常,彬彬有礼。但是一但听到物理相关的名词,就变得很兴奋,象打了兴奋剂。

2. 急切的想跟见到的任何人讨论物理问题,不管伊是不是学物理的,或者有没有学术的兴趣。

3. 讨论物理问题时表现像打架……最大的乐趣是把别人的论点一一批驳……

4. 无法抑制的对物理知识,物理名词,物理八卦的显摆欲……

讨论一下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

1. 在民国的生活太单调了,与周围同学缺少别的共同话题,几乎只能谈物理,久而久之,就习惯了,甚至形成了"以物理为乐"的怪癖

2. 最近准备期中报告,固体作业,还有那久拖不下的简单实验,处于极端焦虑与崩溃期……

总结一下可能的解决方法:

继续写作业,熬到回去,好好玩……

也欢迎访客留言,提供一些出路……orz先

关于陈家忠案的后续报道(zz from mitbbs/卢昌海)

发信人: chuschus (), 信区: Science
标 题: 拨开陈家忠论文的迷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y 3 15:06:22 2007)

拨开陈家忠论文的迷雾- 卢昌海

-没想到一个新闻事件竟会和我产生某种联系, 以至于让我做了一次三流侦探。

五月一日上午 (美东时间, 下同), 有网友在繁星客栈上转贴了几篇有关陈家忠事件的文章。 据那些文章的介绍, 陈家忠是西北某大学毕业不久的本科生, 通过几篇宇宙学等方面的论文及伪造的 “哈佛学者” 身份蒙蔽了包括浙大、 上海交大在内的多所国内一流高校, 并成为浙大数学科学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 此事四月初经新语丝网站披露后, 浙大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在调查之后发表了一则简短的声明, 表示该中心已查证此事并请陈家忠离开了。

此事发生后, 网上颇多议论, 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陈是一位非常热爱物理的年轻人,只是为了能获得一个从事研究所需的良好学术环境, 才出此下策伪造身份。 浙大数学科学研究中心也表示, 他们给陈提供讲学的机会并不是看重他的 “哈佛学者” 身份, 而是由于他们发现陈的文章中 “确实有些新想法”。 据媒体报道, 陈来浙大申请时有位上海天文台的博士正在浙大访问, 他认为陈的论文有一些 “比较新颖的思想在里面”。 有关媒体还报道, 在陈的 “哈佛学者” 身份被证实是伪造之后, 浙大数学中心仍有教授认为陈 “是能写论文的一个年轻人, 他的有些观点是可取的”。 并且媒体也援引陈自己的话说, 他这么做完全是因为喜爱宇宙学这一课题, 希望和浙大数学中心的刘克峰教授一起作研究。

从那些报道及网上的讨论来看, 陈伪造身份一事已无争议 (陈本人也已承认), 争议之处在于陈究竟是不是因为 “喜爱宇宙学这一课题, 希望和浙大数学中心的刘克峰教授一起作研究” 才伪造身份的? 陈究竟是不是 “能写论文的一个年轻人”? 以及他的论文究竟是不是有 “比较新颖的思想”? 关于这些问题, 网上一直没有定论。 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 显然在于陈的论文。 如果那些论文是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原创论文, 那么后两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肯定的, 而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也有可能是肯定的 (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伪造身份就变得合理了)。 反之, 若连论文也是有水分甚至是伪作, 那么不仅后两个问题的答案会变成否定的, 第一个问题所涉及的 “崇高动机” 也将变得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五月一日傍晚, 在讨论中有网友在繁星客栈提供了陈的一篇文章的网址。 这篇文章的标题为 “Cosmos Naturally Evolved to One Time Dimension and Three Spatial Dimensions”, 收录在 arxiv.org, 编号为 hep-th/0605248。 由于 arxiv.org 是国际物理学界最重要的预印本档案馆, 我不由得对陈的背景产生了兴趣。 搜索了一下, 我发现他总共向 arxiv.org 提交过三篇文章。 其中有一篇的标题为 “The Cosmological Constant in Brane Cosmology” (astro-ph/0512058, 此文共有两人署名, 陈为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的英文名为 Duoje Jia)。 由于四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有关这一领域的科普文章 宇宙学常数、 超对称及膜宇宙论, 对这一主题比较熟悉, 于是我决定浏览一下他的这篇文章。 结果浏览之下我发现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完全来自于欧洲核子中心的物理学家 C. Schmidhuber 七年前 (2000 年) 发表的一篇文章 (C. Schmidhuber, Micrometer Gravitinos and the Cosmological Constant, Nucl. Phys. B585, 385, 2000) 及后来的几篇相关文章。 而 Schmidhuber 那些文章的观点恰好是我在 “宇宙学常数、 超对称及膜宇宙论” 一文的 下篇 中着重加以介绍的。

至此迷雾渐散, 事情开始变得明朗化了, 起码就这篇论文而言, 陈既不是 “能写论文的一个年轻人”, 他的论文也没有 “比较新颖的思想”。 而他伪造身份的目的, 也很难推卸为是 “喜爱宇宙学这一课题, 希望和浙大数学中心的刘克峰教授一起作研究”。 因为发表这样的剽窃作品, 不仅不是在作研究, 而且是在玷污他自称很喜爱的宇宙学。

但让我有些意外的是, 我似乎是很凑巧地揭开了这篇 “论文” 的真相。 之所以说是凑巧, 是因为 Schmidhuber 的理论在琳琅满目的宇宙学常数理论中只是一家之说, 如果不是我恰好曾在四年前介绍过 Schmidhuber 的理论, 即便我对宇宙学常数问题有一定的熟悉度, 也未必能看出陈的 “比较新颖的思想” 究竟来自何方。 初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无巧不成书的故事, 我恰好介绍过 Schmidhuber 的理论, 而陈抄袭的恰好是 Schmidhuber 的理论, 于是被我看出来了。 但当我稍稍细读一下陈的文章, 却发现了另一个意料不到的情况, 那就是他这篇文章在行文结构及论述逻辑上与我的 宇宙学常数、 超对称及膜宇宙论 极为相似。 为了证实这一点, 我对两篇文章的若干段落进行了对比, 结果发现陈的文章中有大量的段落完全是对我那篇科普文章中相应段落的翻译, 比如陈的文章第 6 页有这样一个很长的段落:

The rise of the superstring/M theory and brane cosmology enables the physicists to be free of the fettering of the 4-d spacetime and provides a whole new visual angle for the CC problem. To know what can we see from thisnew visual angle, let us recall the main line of deduction on the CC problem: SUSY breaking at TeV scale → the CC bigger than the observed valueby the orders of 60 → the radius of the Universe at the order of the millimeter. In this reasoning, the estimate of the SUSY energy scale comes from the synthetic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s and theories of high-energy physics in existence. The notably downward adjusting of this scale will makeit contradict with the fact that no superpartner was observed in the high-energy 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s, while the upward adjusting of this scale will increase the predicted value of the CC, making it further deviatefrom the observations. It seems that there is no room of the energy scale left to accommodate the ZP energy density corresponding to the CC. However, an interesting question rises as follows: Which part of the space do we refer in high dimensional theory when we talk about the space curvature induced by the CC? Bethink of this, one can readily find that an additional assumption implicitly assumed in the above deduction line: The space curvature induced by the CC must appear in the observed Universe we live in.This is certainly true for the 4-d theory since obviously the default spacein conventional cosmology is nothing but the 3-d space we live in. The situation changes, however, in brane cosmology in which the space has the dimensions up to ten. It is very likely that the curvature can occur only ina part of dimensions of the whole bulk spacetime. Specifically, the CC problem can be solved by imaging that the curvature induced by the CC occursonly in the EDs while the whole observed Universe remains flat. This is so because a homogeneous energy-momentum distribution—the CC—is not puzzle byitself whereas it is the observable space-curvature effect thereby induced that is the problem what we must face. If this scenario is true, then the most sharp discrepancy in the CC problem and the problem of gauge-theory scale with the observations mentioned above can be well eliminated.

除个别细微变动, 比如将超弦理论改为 superstring/M theory, 及省略不易英译、 也不宜出现在学术论文中的中文诗句等外, 它直接来自于对我文章 下篇 中下列段落的翻译:

超弦理论与膜宇宙论的出现让物理学家们的思路越出了四维时空的羁绊, 为宇宙学常数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那么从这个全新的视角中我们能看到什么新的东西呢?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前面试图运用超对称解决宇宙学常数问题的主要推理步骤:

超对称在 TeV 量级上破缺 → 宇宙学常数比观测值大 60 个数量级 → 宇宙半径在毫米量级

上述推理中, 对超对称破缺能标的估计来自于现有高能物理实验与理论的综合分析, 显著调低该能标将与未能观测到超对称粒子这一基本实验事实相矛盾,而调高该能标只会使宇宙学常数的计算值更大, 从而更偏离观测值; 从超对称破缺能标到宇宙学常数的计算依据的是量子场论; 而从宇宙学常数到宇宙半径的计算依据的是广义相对论。 这些理论在上述计算所涉及的条件下都是适用的, 因此整个推理看上去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漏洞。 但是从膜宇宙论的角度看, 上述推理却隐含着一个很大的额外假定! 正所谓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个额外假定出现在最后一步推理中。 宇宙学常数与曲率之间的关联的确是广义相对论的要求, 但问题是: 我们谈论的究竟是哪一部分空间的曲率呢? 想到了这一点, 我们不难发现上述推理所隐含的额外假定就是: 由宇宙学常数所导致的曲率出现在我们的观测宇宙中。 这原本不是问题, 因为长期以来, 在宇宙学中空间不言而喻就是指的我们观测到的三维空间, 任何曲率当然指的也就是这个三维空间的曲率。 但是在膜宇宙论中空间共有九维之多, 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假如由宇宙学常数所导致的曲率只出现在观测宇宙以外的维度中, 岂不就没有问题了吗? 要知道一个均匀的背景能量动量分布 - 即宇宙学常数 - 本身并不是问题, 由此而导致的可观测的曲率效应才是问题的真正所在, 因此倘若由宇宙学常数所导致的曲率果真只出现在观测宇宙以外的维度中, 宇宙学常数问题中最尖锐的部分 - 与观测之间的矛盾 - 也就冰消玉释了。

其它直接译自 宇宙学常数、 超对称及膜宇宙论 的段落还有很多, 就不一一列举了。几乎可以确定的是, 这并非是一个无巧不成书的故事, 陈对 Schmidhuber 理论的了解主要来自我的那篇科普。 所不同的是, 我在那篇科普文章中非常明确地告诉读者:

2000 年到 2001 年间, 欧洲核子中心 (CERN) 的物理学家 C. Schmidhuber 提出了一组非常精彩的观点, 既为解决上述机制中的自然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 也为解释有效宇宙学常数虽然很小、 却不为零这一观测结果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这组观点便是本节所要介绍的内容。并将所介绍的观点称为 “Schmidhuber 的理论”。

而陈的 “论文” 略去了这类显示出处的说明, 毫不含糊地将 Schmidhuber 的许多观点据为己有[注一]。 他的这篇文章在学术观点上剽窃了 Schmidhuber 的论文, 在行文结构及论述逻辑上则部分抄袭了我的科普作品, 是一篇伪作[注二]。

令人叹息的是, 我的网站存在不过短短几年, 这却已是我的科普作品第 N+1 次被人抄袭了, 以至于最近两三年来我除应杂志约稿外已不再撰写科普。 一条新闻追踪到后来竟会发现自己已不再是旁观者, 这是此次事件让我最感惊讶的地方。 不知是这个世界太小了, 还是抄袭者太多了? 我在 宇宙学常数、 超对称及膜宇宙论 一文的末尾曾经写道: “当我第一次读到 Schmidhuber 的文章时, 就萌生了将这一理论介绍给国内读者的想法, 现在这一想法终于付诸现实了。 但愿这篇文章能让部分读者对宇宙学常数问题产生兴趣” - 没想到引来的却是这种兴趣。 这不禁让我想起小学时读过的“晏子使楚” 的故事。 不幸的是那个故事不得不反过来说, 晏子可以替齐国辩解说齐人在国内从不做犯法之事, 到了楚国才变成这个样子。 而我却不得不叹息象科普这样的东西能够在许多其它国家给民众以正面的启迪, 在我们自己的国家却变成这个样子。

二零零七年五月二日写于纽约
http://www.changhai.org/

注释

[注一] 陈的全文只在以下一处提到 Schmidhuber 的工作 (这段话也是译自 宇宙学常数、 超对称及膜宇宙论):
A conjecture, given by Schmidhuber, suggests that in superstring theory (specifically, in higher-dimensional supergravity) there exists such a solution that the SUSY on our brane breaks at TeV scale while the SUSY in 4-d supersurface outside of the brane, which is away a certain distance from and parallel with the brane, remains exact.

这段话虽然提到了 Schmidhuber 的工作 (只是 Schmidhuber 工作的一部分), 但将之与未标明出处的上下文的其它观点连在一起, 给人的印象是陈是一连串 idea 的提出者, Schmidhuber 的工作可以作为对他 idea 的支持。

[注二] 繁星客栈的一位在北美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网友浏览了陈的另一篇文章 (hep-th/0605248), 发现它局部抄袭了 A. Karch 和 L. Randall 的 hep-th/0506053, 并有将不同作者的文章加以拼凑的痕迹。 而陈的三篇文章中唯一我们未曾浏览的那篇 (hep-th/0412171) 的第二作者已经因为对文章产生怀疑而主动撤销了自己的名字。 因此虽然我只浏览判断了他的一篇文章, 但他的三篇文章极有可能全部是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