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1, 2007

戏剧性的三个小时,以及三篇文章

(小棍按:03 phy师兄申请正当时,今天科大收到3个普林offer,北大毫无动静。飞跃版上对此有一大讨论,有三篇精要文章,现摘录如下。戏剧性的是,此后不久,便有两不同师兄分别收到普林和伯克利offer,其中伯克利更是近年来罕见的“铁树开花”(原文如此)。三篇文章分别来自01,02,03物理系师兄。)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dvancedEdu 讨论区 】
【 原文由 stupiddaluo 所发表 】
写这个贴子,希望科大的同学以及我们的师弟们都能看到.

愿赌服输,我们没什么可说的,我们没有理由把我们今天失败归结于前人昨天的颓废,我们也知道自己远非无懈可击,在这里自恃才高,其实只是井底之蛙,就对物理的造诣而言,我们也许只能赶上你们大二大三师弟的水平,而你们四年的努力也确实没有白费,得到了与之相称的结果.

在这里恭喜来自科大所有的成功申请者也告慰北大不如意的申请者们(当然这其中包括我本人).不过,请你们记住,到了U.S.,你身上的大学标签只会在你的校友眼前闪亮,而在那白皮肤鹰钩鼻的面前,在那充满鄙夷挑剔的目光中,在那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你们也许只是来自中国,来自亚洲的过客.而对那些所有身处异乡水深火热的国人来说,我们现在这样保有着狭隘的校际观念也许是可悲而愚蠢的......

在这里,我希望今后的两系能化干戈为玉帛,从此互相扶持,相濡以沫.今后的诸位若有了掌控后人命运的机遇,能够永远的抛弃这些无味的桎梏,能够为彼此提供值得信任的公平环境......

不管你来自北大,还是科大,亦或是一些并不知名的小学校,愿你们今后永远血脉相通.

下面的话只对北大的同学:

对于那些掌控着母校母系未来的同学们,你们有理由无视自己学校的荣誉受损,但是你们没有理由不对自己的前程负责.在这里,你们应该看到你们的前辈忍辱负重,并不只是为了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 我,我们,更加希望你们能够重现北大物理曾经的辉煌盛世,代代承传,香火不熄.

永远永远

JI CHENG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dvancedEdu 讨论区 】
【 原文由 sunnyheart 所发表 】

没什么赢啊输啊的,前人也并不颓废.至少我知道的在哥大理论组的北大学生都非常的努力. offer对大家来说都很重要,学校的名气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在做你自己喜欢的东西.也许你们过来后能明白多一些. 北大就算有十个Prin十个Harv, 跟某一个个体也没多大关系.也不是说只有在这些超级牛校才可以静下心来做

物理物理系的教学要求在降低这是事实,我到了大四留数定理都忘的差不多了,到了这边因为经常用才熟练起来.大家凭心想一想,四大力学里学到了多少东西呢.可是这不怪我们对吧,我们无法象七八十年代的学生那样静下心来.我们有GT要考,有BBS, 有腐败,我们面对着一个更多彩的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去做biophy, 过来的学生拿了phd之后都去做finance了.当然这无可厚非,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样的人才.但是在一定的层面上,这是不是反映了我们这一辈整体的浮躁呢.

我claim的是,校际的比较,也是这种浮躁的结果.

我没有说浮躁有错,这是something我们无法escape的

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有幸跟了一个很好的做物理的老板,你学了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会帮助你静下心来,因为基础理论基本方法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这么多人都投身于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去.他们之中有些人成为了英雄,照片挂在了各校理论组的墙上.更多的人默默无闻地逝去.

我们活着是因为活着有意思,做物理也是因为觉得做物理有意思.

我希望有一天,当大家都能很真诚的感受到你所做的东西带给自己的愉悦的时候,能忘记攀比,忘记争端,忘记各种的桎梏--当然我不是说要象佩雷尔曼那样,在这之前我们需要给自己找个offer, 但是我们不需要去争个学校的名声什么的,我们too young to say that.

胡言乱语了这么多,偶去上学了哈。想想50亿年以后地球也将变成灰烬,我们短暂的生命是不是应该更好的用在对自己来说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呢:)

PS, 想做理论的同学,有空复习一下复变,最好把吴崇试书放随身行李里带过来...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dvancedEdu 讨论区 】
【 原文由 splendidchen 所发表 】

有Princeton Physics的offer固然可喜可贺了,但是还是要劝你们不要莫名其妙地崇拜所谓“名校”,“大offer”。没什么羞不羞的。也许外人喜欢作这种攀比,但对于你们自己的前途而言,学校的知名度远远不如自己今后的努力重要。很多同学都有同感,我校之所以始终是中国一流的大学,最关键的还是有一流的生源。硬件设施也好,历史积淀也罢,没有什么比学生自身因素更加重要的了。又不是去了哪个学校上学你这辈子就功德圆满了。

美国的好学校很多,在美国任何一所在你们看来可能算二流的学校里,人们都不会像国内一般重点学校崇拜北清那样崇拜Havard。校际差距是有,但是没有那么大,对本土学生而言,去哪里主要是个人喜好问题。有的人Open House下来觉得Cornell的校园好就没有去MIT,有的人为了和亲人一起留在UC-Irvine就据了Harvard(当然UCI那个专业还不错),没有人会大惊小怪。而且现在研究领域分类那么细,谁也不可能真正“全面”的,比如说Princeton的整个Condensed Matter Exp都不怎么样,给我去我也不去。当初我可能没有这样的意识,但是现在我是说真的。

申请是纸面工作,Committee和Applicants谁也没有跟谁一起做过实验开过组会,他们很难做出所谓“正确”的决定的。所以大可不必为你认为不如你的人去了你的梦校而耿耿于怀。03级的师弟们如果确实很牛的话,那么将来在各个学校自然会春风得意,将来在北大物理的后人申请的时候也会体现出来。

读书笔记系列之五:西门子回忆录

再来说说我寒假读的第二本书:《西门子回忆录》

这是一本老书了,1990年翻译的,其间的文字实在是很晦涩,有点读不懂。还好坚持着读完了。虽然书很薄,只有两百页,但是里面干货很多,全是字,不像有的书,插图,页边空白逗留的很多。这一点其实很不错,书就是应该这样。

西门子生于普鲁士快要统一德国的时代,当过很长时间的军官,还打过仗。与其说他是一个科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个有着敏锐嗅觉的发明家和企业家。他也做过实验,写过一些学术论文,但是我个人觉得他对德国物理界最大的贡献还是在于把电报相关行业产业化,而且定下了一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与科技相关的政策。中国现在正在提倡所谓“学者型官员”,只可惜产生了一帮教育部长先生一样的新官僚。在我看来,西门子应该可以成为“学者型官员”的典范。

西门子是技术军官出身,参加过普奥战争,只不过所有工作就是布设电动水雷保卫港口。战后他敏锐的捕捉到了新兴的电报事业的重要性,也利用军官的职务之便进行技术革新和产业化。在技术成熟后也作过一些基础性的研究。他没有很多揭示物理本质的发现,但是进行了很多技术上的革新和产业化,对技术进步很有贡献。退役后,他致力于产业推广和涉及科研的政策制定,在他的领导下,西门子公司成了一个大型的工业康采恩。概括而言,西门子走的是对科学兴趣+生计所迫->技术学校->发明创造+产业化->回归偏基础的科研->政策制定者的路线。虽然这些内容中间有所交叉重叠,但是大体路线还是不错的。我认为这样的路线也是符合实际需要的,先走技术路线,积累科研经验和物质财富,然后可以有精力进行油水不多的基础科研工作(当然还要保持科研兴趣,这点不容易)。最后,可以针对自己在业界和学术界中积累的经验,对政策完善提出意见。这一路线还是比较理想的,只是实现起来是不是实际还有待考察。

个人认为,西门子对德国学术界和业界最大的贡献是其对学术和技术相关政策的看法。他的一些做法对今天的中国也有借鉴意义。比如,他提倡尊重知识产权,强调论文引用中对作者权益保护(他推崇法拉弟和英国人的政策,而认为法国人都爱抄袭,这可能和当时普法间的矛盾有关),认为要尊重专利权;同时,他针对当时德国工业界喜欢把优质产品打上英法标签的行为(德国工业当时不强,因而本国消费者喜欢购买外国产品——这和中国现状有些相似),认为应该完善质量审查体系,要严惩贴有“德国产”标签的劣质商品提供者。这一点其实对本国工业界有些启示作用。

另外还要看到,西门子的发迹也与时代背景和所处行业有关系。在一个电气相关行业正当产业化的时代,他幸运的进入了这一行。我们是不是也要这样等待运气来临呢?非也。如笔者钦佩的一位师兄所言:机会很多,关键看怎么把握。其实现在,物理学界还有很多机会,尤其是在中低能。无论是基础科学,进阶的技术,抑或是成熟的产业界,都大有可为。笔者认为物理学前途还是光明的,本世纪初与上世纪初提供的机会数目相差无几。只是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做事,唯如此,才能把握机会。

(本文写作后半段,恰好未名飞跃版有物理前途的相关讨论。写出来,激励自己,也激励所有PKU物理口看到本文的同学,大家共同努力!PKU PHY永远闪光!)

读书笔记系列之四:我的大脑敞开了——保罗·厄多斯传

最近没有更新读书笔记,但是不代表没有读书。寒假读了两本书,现在补上。

寒假读的第一本书是《我的大脑敞开了——保罗·厄多斯传》。厄多斯本人是一个数论界的鬼才。一生撰文无数,惟有独眼巨人欧拉能与之媲美。他把数论尤其是和一些以前很难有人想到会和数论联系起来的数学分支——比如概率论——联系了起来。(一个例子是:他和人合作找到了在某个区间出现质数的概率。)能想到这些的人实在是屈指可数,所以,称其为鬼才丝毫不为过。

鬼才毕竟是鬼才,其思维方法与常人自然不同,因而也没有什么借鉴意义。人家小时候从来不玩,只是和小朋友们探讨数学问题——或者说,炫耀自己的数学知识,而且乐在其中。这一点,我已经肯定我做不来了——从我以前的经历来看,而且如果我小孩也变成这样,我会教育他再正常一点。姑且说几件我觉得有教育意义的事。

其一:东欧的数学教育系统确实有可以借鉴之处。每个月,都会有专门的数学杂志给出题目,供数学爱好者们演练。爱好者们得出的答案可以寄回杂志社,杂志社择优秀解答登出,如果一年的题目都会做对,则可以获得刊登照片的奖励。最关键的是:没有任何消息显示这种竞赛与升学有关系。我觉得这样相当不错。首先,很少有这样的地区,有少于1000的小孩子不喜欢学数学,这种杂志起到了把他们联系起来的作用,而且年轻人多数争强好胜,很多人是愿意争第一的,尤其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有可能成为第一,这样可以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数学,提高能力——科学美国人上不是说:牛人都是后天积累出来的。其次,不与升学挂钩,则是保证了没有那些本身对数学没有兴趣,但是处于投机的目的来参赛的人的不良竞争,这样保证了参赛者动机的纯粹性。从长远看,也是对数学界有益,至少有用的资源可以提供给那些真正热爱学数学的人,而不是给那些做一半就转行的人。再次,一年奖励一次,可以保证最后都是持之以恒热爱数学的人得到正面激励,而这些人在做题的过程中,也能得到锻炼,而且,这样的选拔,还是能杜绝随机性,选出真正的强人来,一个所有题都能做对的人,即使上不了最好的大学,以他/她的能力,上个不错的大学总归是没问题的。我个人觉得这种做法对国内的竞赛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比如说,不要搞得像高考,一次考试定能不能保送之类。以前邓拓说,老欧洲的数学教育和数学传统是中国远远赶不上的,现在看来,此言不虚,国内的体制确实要改动。

其二:厄多斯曾经牵涉进一场数学界的恩怨,事关一个老定理:质数定理的初等证明。挪威人西博格最先给出了一个有启发意义的论文,厄多斯读到了,然后用他的天赋修改并完善了它,然后发表了,但是作者里没有西博格(或者是有,但是不是一作)。厄多斯对人际关系没有概念,但遗憾的是,西博格不是这样的。他认为厄多斯抢了他的功绩,至少也是分了他本来准备独享的羹。由于证明一个定理的困难,许多数学家也是愿意独享该定理的冠名权,这点无可厚非,但是这样也导致了他们更愿意单打独斗,不愿意与人合作。证明费马定理得怀尔斯,据说就是借鉴这个例子,才一个人独自奋斗了七年。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去年夏天的事件。Yau对田的诘难,现在看来只是为了微不足道的一点利益大打出手。如果佩雷尔曼不及时引退,怕是美国人还要和俄国人掐起来。真正的战场,还是美东的H校和P校,这从纽约客(那幅著名的漫画)和纽约时报(Yau, Emperior of Mathematics)的反调文章可以看出来。国内数学界因为抓到一根稻草,还真把自己当根葱了,结果像韩国人一样蒙羞,拉下一个中国人爱邀功的话柄,Science上说,攻克了最艰难的一个难题后,数学家们现在还不能庆贺他们的成就,这真是莫大的讽刺!看来,有利益的地方,人就会有矛盾,即使是此前被认为是最干净的数学界也不例外。如何协调这些不善交际的数学家们的矛盾,让他们妥善合作,这一点确实没有好的办法。也许Tao是罕见的能比较好处理这个问题的人了,只可惜,他也不愿意和国内数学界扯上任何关系。一个暑假,让无数前辈给数学界建立的“净土”的良好形象损毁殆尽,数学界人心涣散,这才是最大的损失。

其三:厄多斯一生未婚,凡事都依赖自己的母亲。这在数学界好像也正常,只是作为一个人,尤其是成年之后,如果不是在数学上有这么大的天赋,那么想必其也很难为社会所容。只是我们的社会虽然宽容,但也不是完全的宽容——而且也没这种可能。现在想他和陈景润这种偏执的数学家越来越少了,因为数学界也开始要凭个人魅力和口才,而不是完全的学术能力,争取研究的机会了。这不知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倒退。我从北京回来之前,姜三角正闹着要出家。也但愿他在追求大智的路上走好。

顺便也说一句,我对如下的民科们很反感:这些人不是出于对学术的热爱而去钻研,只不过是要求给他们社会地位和金钱,“足够获一百个诺贝尔奖”。这些人的存在,其实是对学术精神的亵渎。如果像大叔那样,默默地做自己的东西(虽然肯定不对),不去用那种进攻性的语言冲击别人的耳膜,不去追求诸如“诺贝尔奖”之类,其实也是一种生活追求,我个人也觉得应该宽容。

啰嗦了这么多,有点语无伦次,就此打住,晚些再敲第二篇。

Tuesday, February 20, 2007

今日更新blog~

添加了以下内容:

好友:在望之月·学科学的旅游爱好者~
好友:堃堃·技术青年·天王级人物~
好友:博通·小刺猬·谷歌饿死的粉丝~
停留时间计数器

杭州是一个泛滥着浪漫的城市

杭州是一个泛滥着浪漫的城市,昨晚走的时候我这样想。

不知怎么地,到了杭州,心态就不一样了。在北京,每天睁开眼睛,心里就想着今天要努力,要战斗,不要堕落。每天追逐的,不外乎GPA,GRE,GF,也许以后还有生计……,在去杭州之前,头一天晚上,我还在不断的刷教务部,看看量子出来没有,甚至在车上也在担心这个问题,但是,到了西湖边上,这些世俗的东西,就像湖面上的雾霭,在微风中自然消去了。在西湖边上,犹如堕入梦境,抑或是玩游戏玩得忘乎所以而忘记时间流逝,烦恼消失了,时间停滞了,差不多就是这种感觉。

西湖边上干净的令人发指。我下车的时候,不慎跳了个水坑,鞋子自然脏的要死。不料下午西湖边上轧了一圈马路,鞋就干净了。西湖边的街道多数很宽,感觉就是把海淀区的街修平再拓宽十分之一,然后把地上的灰全部用水冲掉,把车减少一多半,把人留下十分之一,把两边的楼拆掉百分之七十,空出来的地全部种上树,再把空气过滤一遍,把相对湿度调到百分之五十,差不多就有西湖边的情形了。

一般这种美丽的地方,总是缺不了美食和美女……杭州自然是一个样本。去一个小弄堂里非常不起眼的小馆子吃饭,非常好吃!非常好吃!!糖醋排骨感觉就是把排骨中的硬骨头剔掉,换上咬得动的软骨,再烧熟,浇上一薄层非常鲜甜的汤汁,铁板豆腐用的是中等嫩的豆腐里面夹上肉。西湖醋鱼自然是一绝,把鱼清蒸了再浇上一层糖醋汁,吃起来相当嫩滑爽口,居然连刺都比一般的少。小平当时叫了五碗饭,我还笑他,只是现在我后悔当时没有容量再多吃一碗。

这里的女孩子也真的是很PP,我仔细观察过,基本不怎么化妆,但是长得十分协调匀称,非常有气质。清风拂过,长头发就随风飘起来……空留我在那里流口水。大街上这样的女生的比例大概比期末考试期间图书馆里的多一倍。现在北京按说ppmm也不少。只是走在大街上多数神色匆匆,柳眉倒竖,在图书馆里碰到也多数是努力学习状。可是在杭州,mms多数是笑着的,至少也是面带微笑,说着软软的杭州方言,然后,幸福的依偎在gg怀里。

第二天去灵隐寺,没想到这么好。上飞来峰的坡度不陡不缓,既不让人觉得费力,又不让人觉得乏味。小小的飞来峰,下面充满了溶洞。感觉像是一个大洞把整个山传了一遍。山上有树,有藤,有清澈潺潺的溪水,有神色各异的雕塑。山附近的西湖水是绿的,山上的水居然是蓝的,平静的映出上面树木和山峰的倒影。灵隐寺香火很旺,善男信女们磕头不断。当然我没有去拜。分明不信,还装作虔诚的去拜,实在是对神仙大不敬,干脆不拜。不过我也不是没磕头:在飞来峰下的洞里,我一头撞在石头上,真的是鼓起来一个包,到现在摸来还很疼。

杭州是一个富裕的城市,它也不回避显示它的富足。公路铺的很平整,有如高速一般,路边的楼都是新的。在路上,每隔十五分钟,就可以见到3辆不一样的bmw和2辆左右的大奔。但是这里的人没有炫耀自己暴发的迹象,人们都很平静和蔼,感觉自己的努力有所回报是理所应当的。这点不像海淀,有了钱就到处圈地建楼,却越修越没有规划。我很想呆在杭州的梦幻之中久一些,只是我很痛心,我终究还是要回到世俗的海淀中去,我还有自己的野心,没有办法长久的静下来融入这个城市中去,体会杭州的幽静的生活,也许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这样。可是我也希望杭州这两天留给我的印象,能在我的记忆里多停留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