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18, 2008

读书笔记六:《一个美国天才》和《旷世奇才》

好久没认真读书了,这次写的读书笔记是我在从去年七月到今年二月读的书,算是给我本科期间的读书笔记系列做个了解。

《一个美国天才》是欧内斯特·劳伦斯的传记,他因为发明回旋加速器获得1939年诺贝尔物理奖。我读的版本是198x年原子能出版社找人翻译的,年龄不比我小,但从出借记录看,这本书放在物理系系图似乎已经多年没人读过了。《旷世奇才》是巴丁的传记,他分别因为晶体管的发明和经典超导理论获得1956和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我读的版本是上海科教出版社2007年翻译的。这两个人见证了美国物理学,尤其是实验物理学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到抓住机会腾飞并最终成为世界中心的过程。

劳伦斯和巴丁有很多共同点,这不仅指他们都是美国本土培养出来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而且他们的背景和爱好之类也很相似:他们都来自中西部农业州(劳伦斯来自南达科他,巴丁来自威斯康星),童年成长于传统的美国家庭,父亲都从事教育工作(巴丁的父亲似乎还是麦迪逊分校医学院的教师),接受州立大学的本科教育,然后靠自己的努力升入美国国内最顶尖的私立大学(前者是Yale,后者是Harvard)读Ph.D,从事实验物理相关研究,工作严谨勤奋,热爱生活和家庭(他们都只结了一次婚……这一点至少巴丁传里还被提了出来,然后和与他不合的肖克利对比了一番),并且都热爱运动,劳伦斯喜欢网球,而巴丁则是高尔夫球爱好者。最后工作于公立的州立大学,并把该大学建设成一时的学术中心。总之就是,他们应该都能被归入典型的传统美国人这个集合。

在这里来说说我对这两本译本的看法。一般汉译英读物都有一个通病:翻印气息太浓,通篇从句句式,这两本书也不能免俗。但我觉得这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的缺点:用一种很耸人听闻(我觉得这样评论并不过分)的夸大的标题试图吸引大家读下去,但是读完以后才发现全书跑题,这两个人都不是厄多斯那样的天才,只不过是足够敬业(而且也绝对谈不上工作狂),通过脚踏实地的勤奋工作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已。先插一个吐偶的笑话作为例子:

战争期间劳伦斯某天中午去加速器,看到有人躺在邮包上睡觉。劳伦斯很生气,叫醒那个家伙然后问他:你每个月工资多少?那人不明就里,说,100块。劳伦斯签了一张100刀的支票给他,然后说,你以后不用来了。回头劳伦斯问他的副手:谁把中午那个人招进来的?副手说:他是来送信的。

这是我能考证出来的这个笑话的最古老的来源。

我觉得作为实验物理学家,劳伦斯和巴丁都是可以称得上极为成功的。但是相比同时代或者相近时代的别的物理学家,诸如爱因斯坦,尼尔斯·玻尔,海森堡,狄拉克,费米,泡力,费曼还有朗道等等,关于劳伦斯和巴丁的八卦,趣闻或者说各种轶事就少很多。这可能就是实验物理学的特点:不需要研究人员极端的聪明和有想象力,所以他们也就不需要用各种特立独行来显出自己的出众和与众不同,但是一定要在一定时间内坚持专注地把实验进行下去,实验就是这样,做一天可能没结果,做两天也是,但是不管是什么样基础的人,坚持专注做一年以上,几乎一定能有所收获,发现别人无法发现的一些东西。劳伦斯和巴丁都是这样。他们也许并不比我等凡人聪明多少,但是信念和意志却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远远赶不上的。

另外我个人觉得,关于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还有一点很微妙的区别。爱因斯坦,朗道还有奥本海默(所谓原子弹之父,似乎也在理工大工作过),以及从乌克兰“游到自由世界”后来提出了大爆炸理论的伽莫夫(物理世界奇遇记的作者),甚至还可以包括现在在Tucson的方,或多或少的都有一点反政府倾向。但是巴丁和劳伦斯都曾积极的为政府工作过。巴丁战争时期供职于海军实验室,而劳伦斯则是致力于质谱提纯同位素。从事实验物理的人显得更加忠诚于自己的国家。我觉得这个现象也容易解释:毕竟从事实验物理工作更加依赖于国家经费支持,那么做一些对经费来源有益的工作对自己的发展也是有益无害的,另外就是实验总要满足当时社会最大的一些需求,这样才会有人关注。当然,具体到劳伦斯和巴丁,我更倾向于认为他们只是习惯了去敬业的工作而已,而在特殊时期,他们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为国家服务,于是他们就很敬业的去为国家服务了。所谓爱国与忠诚,对他们来说只是敬业工作这个矢量在国家这个空间的投影罢了。

我一直认为这两本书对当前的中国还是有些意义的。在劳伦斯和巴丁还在读书的时代,世界科学的中心在欧洲,也有很多美国人到欧洲去留学深造。但是美国独特的环境培养出了很多勤劳踏实动手能力强并从事实验物理研究的人。他们没有去过科学的麦加镀金深造,只是凭着自己的敬业工作和坚持不懈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而与此同时,他们的工作也推动了从制造到能源到电子的一系列工业化技术的发展,这些实验后来转化成技术并最终变成了实际的生产力。美国能在战后崛起,并不是说战争没有波及使得它能够接纳大量的欧洲人才,而是美国本土培养的人力资源已经足够支撑一个世界第一的工业化国家,欧洲迁过来的人不过锦上添花而已。70年前的美国和欧洲和当今的中国与美国还是很相似的,都是先进的区域发展遇到了瓶颈,大家习惯于安逸,喜欢形而上而摈弃脚踏实地,而地球的另一面生产力正在发生革命般的跃进,正在积累各种资源。我认为中国现在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条件,使得我们这一代人有希望看到中国变成和美国一样发达的国家。但是在发展的路上有一个我认为很严重的障碍,就是教育太重视形而上的理论而轻视实验/实践。这一点在CNY某次接受CCAV采访时得到了充分体现,伊说:中国人抽象思维很强,今后一定首先会在纯粹数学和理论物理作出卓越贡献,然后才能轮到生物化学之类的实验学科。于是再后来,无论是高中还是本科,我看到在身边多于一半有条件选择各种学术资源的人纷纷从事理论工作去了。没错,我承认弦论黑洞引力波很有趣很飘逸很有噱头——但是没有实验支持这些东西完全就是清谈。同时,很多大学的物理系最近几年也投入很多进行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并且反映在发表的论文上,比如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中南大学去年都发了PRL,但是我关注了一下这些工作,都是理论。我承认现在国内的各种原因使得从事理论研究性价比更高,但是我始终觉得,纵然理论能发展到极高的层次,但是没有实验的支持以及沟通学术界与工业界,各种技术都落后于人,人的努力和聪明才智不能转化成生产力的话,那么,即使发PRL如灌水,地球上所有的大学物理教材都是中国人写的,大家却只能用美国芯片,开日本车,用法国核电站,那绝对是一种对人力财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说成是渎职甚至是犯罪一点也不为过。

国内现在对科研投入很多了,但是我觉得,对实验物理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对我个人而言,如果能有机会推动中国从侧重理论物理到侧重实验物理的转变,并且能见证中国实验物理的发展,以及由其带动的整个社会自下而上的进步,会是一件非常令我骄傲的事。

01/30/09

Pasadena 宅

No comments: